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縣肇興侗寨。
今年全國兩會后的首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選擇到民族地區調研,同鄉親們面對面交流。從總書記對民族工作的關切里,讀懂“民族一家親”的深意。
信念相同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提供遵循,在一次次地方考察中謀劃部署。
在內蒙古,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出臺法律法規還是政策措施,都要著眼于強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海,叮囑“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在寧夏,強調“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廣泛凝聚到一起”……
舉一綱而萬目張。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文化相通
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此次貴州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譽為“侗鄉第一寨”的肇興侗寨,了解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情況;四年前的貴州之行,總書記考察了貴州黔西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勉勵大家“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兩次行程聚焦的一個重要主題,都和民族傳統文化有關。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是其中根源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主干”和“枝葉”打比方,來形容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間的關系: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
“歷史充分證明,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必須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
情感相親
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家要行動起來,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向著偉大理想去奮斗。”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民族地區群眾,從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多次強調“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這些年,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打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演繹了感人至深的“山海情”,對口援疆、對口援藏中留下無數感人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推進……近年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關政策持續出臺,中華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為的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