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納川海拉(三河)車燈有限公司汽車前大燈自動生產線上工作人員在認真工作。記者 陳童 攝
記者 陳正
流淌千年的北運河,將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串聯起來——“通武廊”。這個被稱為“小京津冀”的區域,正精心耕耘協同發展“試驗田”。“通武廊”三地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亮點紛呈、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三地優勢互補、相互賦能,項目建設成果顯著,為歷屆廊坊經洽會助威添勢。
產業協作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
近日,走進位于香河機器人小鎮的河北百納信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塊塊電路板在全自動的貼裝生產線中,按照電腦程序,自動貼上大大小小各種功能的電子元器件。近年來,該公司深耕人工智能、雙目視覺、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成為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發團隊外,我們將大部分試制、工藝驗證和研發部門搬到了香河,廠房面積進一步擴大,廠區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該公司總經理陳飛介紹,企業生產需要的定制線纜線束、外殼、鈑金等配件,也能在機器人小鎮或者香河縣域內采購。
2023年,京津冀聯合繪制出協同發展的6條產業鏈圖譜,河北牽頭機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2條產業鏈。“通武廊”三地加深協作,聯合編制圖譜,開展招商引資,以鏈為媒、聚鏈成勢。正是在產業鏈圖譜引導下,香河機器人小鎮已簽企業超過150家,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群邁出堅實步伐。
走進位于三河市燕郊高新區的河北省車用自適應照明系統技術創新中心,結構設計室、光學設計室、預研發室等一應俱全,工作人員正進行光學、電子系統的開發以及軟件模擬等操作。
該中心由海納川海拉(三河)車燈有限公司與武清區京濱工業園的海納川海拉(天津)車燈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借力兩地資源優勢,轉化前沿科技成果。目前,該公司擁有研發人員200余人,擁有國內領先的生產工藝和實驗能力,為兩家企業各類型車燈生產線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近年來,廊坊市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需求,主動與通州區、武清區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科技研發平臺。同時,積極引導域內企業與京津重點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圍繞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產業領域,三地共同篩選發布共享共用創新平臺目錄,推動區域創新資源共享共用。一批批科技創新成果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與此同時,廊坊市聚焦“物流愿景”,把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作為全市“一號工程”,把降低物流成本、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核心任務,積極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世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的不斷發展,為“通武廊”三地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再添新動能。
共筑公共服務協同新機制
2024年5月,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審議通過《推動“通武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產業協作、生態環境保護、文旅融合等8項重點任務。目前,“通武廊”三地聚焦工作落實、重點領域突破、優化協同機制等方面,細化完善年度工作方案、任務清單,縱深推進三地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近年來,廊坊市與通州區、武清區共同算好公共服務“一本賬”,充滿民生溫度的創新舉措接連推出:與通州和武清的60余所學校共建協同發展共同體和教育聯盟,開展交流活動近百次,參與交流培訓萬余人次;取消域內參保群眾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手續,讓三地參保群眾“少花錢、少跑腿、少費時”……
3月12日,在北京潞河中學三河校區,教室里傳來瑯瑯讀書聲;在活動室內,社團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北京潞河中學三河校區是京津冀教育一體化落地的第一批公辦學校,也是潞河中學教育集團在京外布局的第一所學校。2021年10月,這所學校揭牌成立。目前,學校在校學生兩千余名。學校秉承與潞河中學本部“同形、同構、同質”的辦學目標,讓三河市的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到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
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廊坊市與通州區、武清區不斷深化校際協作,開展師資培養、學生教育等領域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高層次教育共同體。2023年,三地簽署新一輪《教育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共同組建12個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和1個職教聯盟、1個特教聯盟、1個幼教聯盟,涵蓋三地63所學校,推動教育協同發展擴容提質。
近年來,廊坊市大力引進京津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與通州區、武清區簽訂《“通武廊”區域衛生健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等,成立“通武廊”康復專科聯盟、心血管緊密型專科聯盟,在醫療衛生機構合作、人才培養、中醫藥等多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目前,廊坊市14家醫療機構分別與通州區8家醫療機構、武清區2家醫療機構開展醫療合作。與此同時,廊坊市24家醫療機構通過京津冀“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28家醫療機構通過京津冀“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讓廊坊患者異地就醫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復檢查。同時,“通武廊”三地開通跨省異地住院及普通門診醫保直接結算,讓“墊錢+跑腿”成為歷史。
為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廊坊與通州區實現453項高頻便民事項異地“自助辦”和294項涉企服務事項異地“全程網辦”,與武清區實現300項便民服務事項和233項高頻涉企服務事項“區域通辦”……
以大運河為紐帶,廊坊加快推進構筑“通武廊”三地文旅共同體,擦亮區域文旅品牌。三地加快探索建立旅游公共服務一體化機制,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聯合舉辦國際化文旅品牌活動,共建大運河文化生態發展帶、生態旅游發展帶、鄉村振興示范帶。
織密路網引領協同發展跑出加速度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市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用足用好京津輻射帶動作用,深入謀劃和研究京津冀交通路網對接規劃,用協同的辦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京津廊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廠通路潮白河大橋,一頭連著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一頭連著廊坊北三縣之一的大廠。
去年9月,大橋建成投用。“廠通路這回真正變成了暢通路!”家住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張肖說,這是往返于京廊兩地的跨省通勤族期盼已久的時刻。
現在,張肖到北京上班可以走廠通路潮白河大橋,減少繞行后通勤時間至少節省40分鐘。目前他身邊的很多人都選擇了這條路線。
作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重點項目,廠通路全線通車后,從大廠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的距離縮短約5公里,為京津冀“一小時通勤圈”再添快捷新通道。這座特大橋從開工到通車,用時不到兩年。
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運輸部門聯合簽署《交通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2023—2025年)》,明確將持續推進京津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水平。
2014年以來,廊坊與北京市、天津市對接的干線公路有22條、31個接口,通車里程由736公里增加至814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達到13條,通車里程由288公里增加至564公里,形成“六縱七橫”路網布局。如今,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絡,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
作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標志性線路,連日來,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平谷線)加緊施工。“當前,政燕區間的盾構機正在進行調試,即將始發;盾構區間正在進行聯絡通道施工;車站、路基和橋梁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16標三工區項目經理曲偉介紹。
據了解,該線路是京冀首條跨省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全長約81.2公里,分為北京段和河北段,全線共設21座車站,串聯起了北京CBD核心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三河燕郊、北京平谷新城等重點功能區。項目建成后,三河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僅需9分鐘。
聚焦加快推進區域互聯互通,“通武廊”三地加強規劃對接、政策銜接、交通連接、產業承接、服務鏈接,加快形成同城化效應。同時,全力實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擴建等重大交通項目,推廣京津冀跨區域定制快巴、跨域公交服務,加快實現“通武廊”區域公交“一卡通”暢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