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理響中國·以理服人|2025中國經濟新脈動》,帶你讀懂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投資于人”這一新詞引發廣泛關注,也釋放出宏觀政策更加重視民生導向的重要信號。如何讀懂“投資于人”?翻開今年的“民生清單”,都有哪些新亮點、新部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張倩對此進行解讀。
演講全文:
你好!請查收你的“民生大禮包”。如果大家看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定會發現其中給出的明確信號,就是“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這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一個是要在老百姓的切實需求中尋找經濟增長點,再一個就是一定要讓經濟發展充分服務于民生改善。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各種熱門提案被大家稱之為“良心提案”,然后我就發現,這其中大部分都屬于“民生提案”,比如遏制35歲就業歧視、降低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參保門檻、農村養老金和務農年限掛鉤等。我認為這是一種期盼、一種關注,也是一種趨勢。像大家關心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有新的回應。我看到這些的時候,真是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那大家聽我這么說,可能會好奇,2025年的民生部署到底有哪些亮點?我覺得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投資于人”“服務于民”。
投資于人本質上是一種手段。“資”不僅是資金,也是資源。簡單來說就是,錢要花在人身上,資源也要用在人身上。我們看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十項工作任務都直接或間接與民生相關。比如,“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來降低消費成本,改善生活質量;還有,“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7350億元”來擴大有效投資,而“有效”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服務于民生需求。
另外,民生事業和民生產業相結合,也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彼此賦能的一項重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講,要“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像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智慧養老這些都可以和銀發經濟聯動起來。前不久,我國還牽頭制定了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就表示,這回放心了,因為自己老的速度應該比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
除了資金,投資于人還意味著要更加注重各種資源在民生領域的優化和合理配置。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了九個任務,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這個基礎上,專門單列了“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的就是建立一個能和我國人口變化相適應的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我們看到,2024年已經有多所“雙一流”高校宣布本科生擴招。除此以外,我們還要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擴大高中學位供給、發展職業教育,可以說是覆蓋各學段、考慮不同教育類型。我想這也是要告訴大家,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未來。
當然,投資于人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成為2025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這就讓我想起來前段時間網上特別火的小紅書“中美對賬”,我當時看到網上很多網友在感慨,這么一對賬,發現中國大學生的學費還真是友好,中國的醫院看病還是放心。我想大家能在對賬中有話說,而且說完了還能收獲幸福感,這就說明,民生政策只要服務于民,老百姓一定能感受得到。
所以,服務于民,最基礎的肯定是要“托底”,要讓人安心。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們要“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作了解釋,就是要讓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區域均衡布局。2024年我們提出全國每年要新增社區醫院500個以上,爭取到2025年,3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社區醫院,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除了“托底”,服務于民更重要的是要“托舉”,要讓人有信心。我們看,現在就業形態其實越來越多元了,我看到自媒體上有很多大學生擺攤Vlog,各種“輕創業”,所以關注新就業群體也是2025年就業政策的一項重點,尤其是要做好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其實2024年,我們很多省市就已經試行由平臺給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群體繳納保障費,而2025年職業傷害保障的試點工作還要更大范圍推行。
所以我們看,民生領域的各種政策為的其實就是一個目標——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所期盼的,無非是昂首有天地、回首有港灣,感受到千萬燈火總有一盞為我而亮。
我們從來不回避民生事業任重道遠,但是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所以我相信,跬步之積,終至千里;涓涓細流,終成江海。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上,民生值得期待,人生同樣值得期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