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訊(記者劉亞輝 辛宇)4月2日,位于高陽縣共享智造·生態印染產業園內的圣翔染廠,工人在生產線上有序忙碌,對紗線進行絡筒、染色、脫水等處理。各工序智慧管理顯示屏上,機缸狀態、生產進度等數據實時更新,讓人一目了然。
“我們搭建印染全流程數字化共享平臺,建成共享實驗室,實現透明化生產管理,車間整體生產效率提升30%,單位能耗下降5%,實現降本增效和能源資源最優化利用。”圣翔染廠生產廠長許海生介紹。
高陽縣地處白洋淀上游,毗鄰雄安。為落實《河北省特色產業集群“共享智造”行動方案》,守護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安全,該縣積極探索共享發展模式,持續推動紡織產業提檔升級,引導印染企業遷入園區,實現“傳統產業——循環經濟——共享智造”的蝶變升級,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圣翔染廠是共享智造·生態印染產業園成功投產的項目之一。我們先后整合分散在全縣的40多家印染企業的產能入園區,啟動總投資14.25億元的13個印染入園項目。目前,13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9個項目主體封頂,預計7月底前可全部建成投產。”高陽縣經濟開發區副主任許盼介紹,項目全部投產后,園區可為1800余家織造企業提供染整共享服務,形成43萬噸年產能,產值達21.63億元,生產成本降低10%—15%。
不僅如此,園區還為企業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購、物流倉儲集中管理等服務,實現降本增效;采取污水集中預處理模式,為企業節省污水處理建設投資3.25億元,年節約運行成本1080萬元;關停原有8家印染企業的分散供熱鍋爐,實現園區集中供熱全覆蓋,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70%以上;技術改造污水處理廠,每天約有6萬噸再生水直供園區企業,年均節省地下水近2000萬噸。
除了生產能力共享、服務能力共享,高陽縣共享智造·生態印染產業園還建有創新孵化中心,配備智慧管理平臺、科創中心、辦事大廳、公共服務、游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提供統一的辦公場所、管理平臺、技術支持、物業管理、創業指導等配套服務。同時,圍繞工藝改進、檢驗檢測和污染治理,該縣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參與”模式,積極搭建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協作平臺,幫助企業共享研發成果,分攤研發成本,降低投入風險,形成共建共投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