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文中描寫的就是簪花。早在《晉書》中就有“都人簪奈花(茉莉)”的記載。到了宋代,無論男女老少,全民簪花蔚然成風。
而現在,說到簪花,就不得不提到福建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圍”。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蟳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海外頻繁交流,異域的花卉文化傳入此地,與當地傳統相結合,逐漸孕育出了“簪花圍”這一獨特風俗。
無論是嬌艷欲滴的玫瑰、清新淡雅的茉莉,還是生機盎然的菊花,皆可成為“簪花圍”的主角。“簪花圍”象征著蟳埔女子對美的執著追求,即便生活忙碌,她們也從未忘卻在發髻間裝點這份浪漫。
外國網友的社交媒體截圖
這份獨特的“東方美”同樣吸引了不少外國游客前來體驗。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著自己的所感所想。意大利網友@卡琳娜在中國 表示:“我非常喜歡這項活動,充滿美感還蘊含深刻的意義,‘簪花圍’好漂亮,我很喜歡花,佩戴這些讓我感覺像女神,背后還有‘今生簪花,世世漂亮’這樣一個美好的祝愿。”來自法國的中國媳婦@小蹦蹦吃法餐 分享道:“對蟳埔女來說,簪花就是很神圣的,讓她們的生活充滿希望并保持積極心態。”
以花為簪、以蚵筑宅、以海為生,大海和鮮花孕育出的傳統民俗文化在頭頂上熠熠生輝。有人說,在這里學會了怎樣去熱愛生活。這里用蠔殼厝、“簪花圍”和各項技藝的非遺傳承,在向世人述說著小村落中的“大文化”。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