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坎帕拉6月28日電 通訊丨焊花里筑夢——在烏干達見證中國焊接專家播撒技術火種 新華社記者聶祖國 張紫娟 何雨軒 ??6月16日,在烏干達基貢巴石油學院,兩名學員在焊接工位進行練習。新華社發(中石化供圖) 汗珠順著額角滑落,焊接面罩下是一雙沉穩而專注的眼睛。23歲的烏干達青年西爾弗引弧、運條,眼神聚焦在熔池上,槍尖一點壓著一點,焊花飛濺中,隨著一條均勻的焊縫在最后一根薄壁方管上逐漸成型,西爾弗長舒一口氣。 在烏干達基貢巴石油學院近期舉行的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烏干達項目管理部(以下簡稱中石化)零基礎焊接培訓結業考試現場,這位烏干達鄉村青年剛剛完成了他焊接學習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項任務——首次在薄壁管焊接中實現了“零燒穿”。 西爾弗是中石化本年度為烏干達蒂倫加油田項目培養的第一批312名當地一線青年學員之一。這次培訓涵蓋9個工種,其中焊接培訓有30名學員。 ??6月16日,在烏干達基貢巴石油學院,學員西爾弗在打磨焊接管件。新華社發(中石化供圖) 作為石油產業的“隱形守護者”,焊接工人負責把一道道管線“縫合”成一條條能承壓、耐腐蝕、穿越山河的“工業動脈”,他們的手藝關乎整個產業鏈的穩定與安全。對許多像西爾弗一樣出身農村的烏干達年輕人來說,參加專業的焊接技術培訓,既是一場個人技能與精神的淬煉,也是在為這個東非國家石油工業筑造基石。 “手腕要穩,眼神要靈。”西爾弗告訴記者,這是他的中國老師湯海東反復叮囑的焊接“秘訣”。 “剛來的時候,我連焊槍都握不穩。”西爾弗坦言,盡管在工友的幫助下掌握了一些基礎技術,但面對管道對接、復雜角度焊接等高標準要求時,仍屢屢失敗。尤其是在薄壁管材焊接中,燒穿、未熔合、夾渣等問題頻發。眼看著報廢的焊件越堆越高,西爾弗一度產生了自我懷疑。 ??6月11日,在烏干達基貢巴石油學院,中國老師湯海東(中)為學員講解焊接要點。新華社發(中石化供圖) 轉機出現在第五周的一個清晨,他本以為自己是最早到達訓練場的,卻意外發現一位樸實的中國師傅已經在認真檢查前一天的焊接試件——這位師傅正是湯海東。 47歲的湯海東是山東人,曾參與“西氣東輸”等上百項重大工程,擁有30余年焊接經驗,攻克過焊接領域各類技術難題300余項,多次斬獲行業大獎。他此次來到烏干達,是作為中石化派出的援外技能專家負責指導培訓工作。 西爾弗眼中的湯老師嚴格而有耐心,“老師常說,一條焊縫,既是技術,也是態度”。湯海東帶領團隊,為每位學員建立了“技能病歷卡”,詳細記錄焊接缺陷與改進建議。 “你看這氣孔,如果焊速過快,運條不穩,就容易出問題。”在一次實訓中,湯海東一邊指著試件講解,一邊親自示范。電弧在他手中如銀蛇飛舞,在75度的管坡面上,一條完美的焊縫瞬間呈現?!暗狡驴谶吘墪r,要稍作停頓,讓熔池金屬充分填滿?!边@樣的“一對一”教學,他在學員身邊往往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直到學員掌握要領為止。 在湯海東的精心指導下,學員們的進步顯而易見。剛開始的時候,學員們的焊縫線條歪歪扭扭,被戲稱為“蚯蚓焊”。針對這一問題,湯海東在筆記本上不厭其煩地畫了一個又一個示意圖,給學員們耐心地講解運條的角度和速度?!笆滞笠耒姅[一樣穩定,”他一邊示范一邊說,“想象你在畫一條優美的曲線?!?/p> ??6月16日,在烏干達基貢巴石油學院,中國老師對學員進行針對性輔導。新華社發(中石化供圖) 在湯海東的指導下,西爾弗的焊縫逐漸變得均勻美觀,終于在結業前幾天焊出了漂亮的“魚鱗紋”,不僅通過了第三方機構考核,更收獲了湯老師的稱贊:“很好!這就是我要看到的焊縫!” 在湯海東與其中國同行的幫助下,一束技能的火種已經點燃。“我自豪,因為我是中國焊接大師的徒弟?!蔽鳡柛サ倪@句話代表了許多學員的心聲。接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將奔赴蒂倫加油田施工一線,用手中的焊槍在鋼鐵管道上“繡”出烏干達石油產業的華錦,為國家和個人的未來焊接希望。 中石化承建的蒂倫加油田位于烏干達西北部,總投資超20億美元,預計投產后可日處理20多萬桶原油。據了解,自2022年項目正式啟動以來,中石化為當地提供了超過4000個就業崗位,幫助烏干達培養了1300多名石油產業工人。2025年度將再為當地培養焊工、電工、吊裝工等9個工種共836名成熟技師,并提供相關就業崗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