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不僅是班主任、任課教師、心理師、項目指導員……更重要的,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關護者、前進道路上的指航燈。
河北北方學院農林科技學院的輔導員劉巖就是這樣的人。2013年,劉巖擔任輔導員以來,他將對學生的愛化成行動,用“腳步”與學生一同丈量“農學”的廣袤大地,培養了千余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農業人才。 去年底,他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最美高校輔導員”稱號。
上好“思政第一課”
“學農是不是沒有前途?”“以后工作了是不是要留在田間地頭?”……這是很多農學專業的新生經常問的問題。
面對學生的困惑,劉巖從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后,就主動建立新生QQ班級群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對學校及專業的認可度,提前向學生介紹學校及專業情況。
新生入學后,劉巖精準定制“思政第一課”,讓學生了解現代農業豐富多元的發展前景,激勵學生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擔當強農興農使命。“農業絕不僅僅局限于農村的田間地頭,城市里的都市農業、采用工廠化產生的植物工廠,甚至借助大數據技術、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來支持的智慧農業,都是農學的范疇,而大學培養的農學生,不僅是農業創新帶頭人、農業科技推廣者,更是未來引領和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劉巖對學生們說。
為了改變學農枯燥的印象,劉巖通過組織各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了解農業、對農業產生興趣。他與學生一起創作種子畫。制作一幅“種子畫”,不僅需要學生選擇十幾種不同類型的種子,大小、顏色、形狀上也要精心挑選,小心翼翼粘合,就是三四個學生合作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完成。
劉巖之所以極力推廣,不僅因為這是對學生所學內容的一種實踐與探索,也是對學生心性的一種鍛煉。“當一幅幅種子畫成畫時,學生們會明白每一粒種子都來之不易,而他們要做的,就是為祖國培育更多優良的種子。”劉巖說。
成為半個農學教師
為了在專業上更好地幫助學生,劉巖和同學們一起“學農”,成了半個農學老師。
劉巖定期召集學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家關于農業發展的新政策,組織開展黨課、團課、主題班會、黨史學習教育,與學生面對面談心。
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劉巖每年都會帶領百余名學生組建精準扶貧小分隊,利用假期,深入我市各縣區鄉村,開展科技支農、支教、走訪慰問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幫助村民發現作物種植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措施。他們推廣的具有冀西北特色的谷子、馬鈴薯新品種,以及河北北方學院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方系列品種,高產優質,有效帶動了群眾增產增收。由于成績突出,小分隊多次被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通報表揚,并榮獲“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行動最具影響力小分隊”等榮譽稱號。
“做這些,就是希望學生能與國家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政策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培養農科學子的情懷使命和責任擔當。”劉巖表示。
除了在學習上關心學生,在生活中,劉巖也被學生們稱為“百幫熱線”“救火隊長”。
他的學生評價他:“大學四年,劉老師始終陪伴在我們身旁,每個離家在外的日夜我們都能感到溫暖和力量。”
劉巖給予學生的溫暖和力量來自每天晚上班級群中的一條正能量勵志語錄;來自近十年堅持每兩周與同學們同吃同住一次;來自與學生們一起做標本,傾聽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難題;來自與學生一同走進田間地頭,鋤草、施肥、種田……
劉巖找準了學生的成長 “頻道”,在細小細微處感動著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感化著學生,在言行示范下感召著學生,他將自己對學生的愛化作腳步,與學生一起丈量農學的廣袤大地。
當好農林學子“理想筑夢者”
2014級園藝系學生王利瀚入學后,發現多肉植物頗受年輕人青睞,于是找到劉巖,將創業的想法和盤托出,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提供創業場地、指導培育多肉品種、協助開網店,甚至到鬧市區叫賣,都有劉巖相伴的身影。
打開 “冰雪之都堡子里微商城”,可看到張家口壩上的口蘑、莜面、金蓮花等在售的特色農產品。這個商城,由劉巖指導的學生團隊建成。“微商城項目實施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一度要放棄,是劉老師的鼓勵,讓我們堅持了下去。”2018級學生徐浩策說。
為讓學生在校就能學習和掌握創業技巧,近年來,劉巖舉辦“創業大講堂”20多期,邀請“雜交谷子”之父趙治海、“菊花大王”李正孝等農業 “大咖”來校宣講,與學生們分享農業技術、創業經驗。劉巖還圍繞創業準備、創業基礎、創業法律及政策指導等內容對學生展開培訓,為學生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
作為指導老師,劉巖帶領學生參加過各類型學術知識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他指導學生創立歸蓁陽臺菜園有限公司、魚腥草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等項目,在“創青春”河北省大學生創業大賽中頻頻獲獎……越來越多的農林學子在劉巖的帶動和影響下,愛上農業并扎根農業,將農業作為終身奮斗的事業。
“我會繼續當好農林學子的‘理想筑夢者’,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卓越農林學子,讓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新時代鄉村振興之歌。”劉巖自豪地說。 (記者 孫琪然)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