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凌晨5時,人們大多還在沉睡。在市公交集團一公司停車場,寒風吹在司機李寶生的臉上,讓他不禁打了個寒顫。
1路,由張家口站始發,經市民中心至明德北,共21站。1路首班,也是張家口市區最早發車的一班公交車。作為當日的首班車司機,李寶生要在5時30分前從停車場開車到達張家口站,在5時40分準時發車。
今年 54歲的李寶生,在1路公交車司機的崗位上,已經干了 32年。在部隊里,他當了4年汽車兵,退役后,他更珍惜司機這份工作。在繞車一周檢查車輛外觀與胎壓后,李寶生打開車門進入駕駛室,隨后發動車輛,開車向始發站駛去。
1路車從張家口站到明德北站,再到張家口站,往返運行,首班64分鐘,正常班77分鐘,每天運行21個班次。而對于像李寶生這樣的司機而言,上午班需要4趟往返,下午班3趟往返,“首班車最早下午1點才能下班;7點鐘的班次,下午3點才能下班。坐1路車的乘客很多都要去火車站乘車,首班運行時間短,就是怕乘火車的乘客誤點。”李寶生說。
車輛到達交通運輸局站,迎來了第一名乘客。“早上好。”“你好,李師傅!”由于早班車的乘客相對固定,很多人都是李寶生的“熟人”,雙方上下車時都會主動打招呼。
1路車在張家口主城區縱貫南北,多年來站點幾乎沒有變化,32年的公交司機生涯,讓李寶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化,“10多年前,張家口站還是郊區,過往的道路兩側還都是大片的平房和農田,連路燈也沒有,現在變化太大了,林立的高樓都連成了片。”他說。
除了城市的發展,車輛的變化讓李寶生感觸更深。從鉸接車、汽油車,再到現在的氫能源,李寶生如數家珍,他回憶,以前開汽油車的時候,到了車場,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車輛冬季“例保”工作——提上水桶,打熱水再加熱水,才能發動車輛;車輛玻璃上有了哈氣、結了冰,擦干凈才能走;檢查機油、輪胎氣壓,大光燈、轉向燈、霧燈是否正常等。現在,車輛有了故障,都會在儀表臺顯示,方便多了。
公交車緩緩前行,轉眼天蒙蒙亮,上上下下的乘客也漸漸增多。首班公交車像是城市出行的守護者,為這些披星戴月的人們默默奉獻著。車輛抵達明德北終點站后,所有乘客都下了車,李寶生立即調轉車頭,開啟了返程之旅。此時是清晨6時12分,這也是1路在明德北站的首車發車時間。
每天工作8小時,有的時候到10個小時,時常到點吃不上飯,干公交車司機這一行辛苦自然不必多說,能長久堅持更屬不易。“開公交車要有責任心,除了準點之外還要注意行駛安全,特別是遇到降溫雨雪天氣、路面結冰的情況,尤其要慢速行駛,注意保持車距。”
6時44分,車輛準時到達張家口站,透過車窗,城市的第一縷陽光灑在車廂里,灑在李寶生堅毅的臉上——這是這座城市的另一面,是城市剛剛蘇醒的樣子。
在車場停車后,李寶生匆匆吃過早飯,稍作休息,大約20分鐘后,他又要開始第二趟運行。
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趙春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