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中,每天,數十萬劑的核酸樣本都會從張家口市各處被送往實驗室。其檢測結果,是判定整個城市疫情狀況的重要依據;而那一串串數據的背后,是一位位轉運人辛勤忙碌的身影。
凌晨5點出發,午夜之后回家,半個多月來,這樣的生活已成為梁靜波和他“戰友們”的常態。
梁靜波是橋西區工人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8月13日,懷來縣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按照上級指示,當天下午4點,他便與同事苗嘉、李翠等一同奔赴一線,負責起轄區核酸樣本收集、數據核對、裝箱轉運、送檢等工作。
38個點位,29個小區,這是轉運小組每天需要往返的區域。每個小區人數不等、每個點位情況各異。為了保證每一份樣本都能被及時轉運,梁靜波與隊友每天全副武裝,穿著防護服隨車待命,一有指令便逐個小區轉、挨個點位收集。每次出發和任務結束,用酒精、消毒水等進行車內消殺都是“必選動作”,一天幾百次的重復,讓他“感覺自己打嗝都是一股消毒水味兒”,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嗅覺出現了問題。
梁靜波說,很多點位由于涉及居民多,做完核酸檢測就臨近正午,等他們將樣本核對裝車送檢完畢,常常是下午的工作又已開始。工作連軸轉,就得把每一分鐘的時間掰開了用——少喝水,這樣能少上廁所;轉到哪個點位就近隨便填飽肚子。一個小時轉一圈,日收集轉運樣本 130 管。最怕數據有遺漏,哪怕一個人對不上,就要再重新核對一遍。
“從懷來、宣化出現疫情,我們每天下班從沒早于過凌晨一兩點。回家看看孩子洗個澡,就立即又得‘上戰場’。”梁靜波說,不僅是他,以工人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疫情期間就從各科抽調了51名醫護骨干投身一線,參與到核酸采集、樣本轉運、后臺數據統計等工作中,為守護轄區群眾生命健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梁靜波和他的“戰友們”已參與轉運樣本近萬管,服務涉及約20萬人次。(記者 胡程利 通訊員 劉玉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