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新聞網訊:從最初的免費足療體驗,到1900元的足浴套餐, 再到3680元的背部調理……在商家的營銷策略下,古稀之年的張家口市民丁女士一步步陷入養生“旋渦”中。不到2個月的時間,丁女士共在一家健康管理中心內充值了12660元。 平時省吃儉用攢下的養老錢,卻成了按摩費,每每想起,丁女士都寢食難安。 6月13日,丁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經歷。
丁女士指認充值消費的健康管理中心。 呂慧 攝
體驗“免費足療”
丁女士家住橋東區。 今年3月,丁女士家門口的小區底商開了一家健康管理中心,每天路過時, 中心工作人員都會攔住她,讓她進店體驗足療。 經不住“免費”的誘惑,丁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店內。
工作人員將丁女士帶進一個單獨房間,一邊做足療,一邊對丁女士熱情地噓寒問暖, 特別關心起了她的身體情況。 他們反復向丁女士介紹著足療保健的益處,讓她“受益匪淺”。 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 丁女士從最開始的進店體驗,變成了充值消費,當天就充值1900元足療項目。 “充值后店家贈送了380元的積分, 可以直接抵現金使用。 ”丁女士說。
時隔不久,丁女士第二次到店做足療按摩。健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她上次的老師有事,給她安排一個新的“老師”做按摩。在做足療按摩的過程中,“老師”告訴丁女士,光做足療對于身體的改善并不是很明顯,可以再加個背部調理。在“老師”的介紹下, 丁女士又充值了3680元的背部調理套餐,其中從足療中劃過1000元,380積分抵現金,實際繳費2300元。
兩月充值1萬多元
丁女士告訴記者,按照店家說法,背部調理按摩時間應是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可實際上他們也就按摩了半個小時,再給背部涂抹一些“藥膏”,就讓顧客趴著等“藥膏”自己吸收。每次去的時候,工作人員都會拿出一個小箱子,告訴丁女士這是她的“專屬”用品,但是丁女士說,每次都沒見工作人員打開過。做按摩的時候, 工作人員就拿一個小碗,里邊倒上精油,開始按摩。
背部調理做到第三次時,店里又給丁女士安排了一個新的“老師”, 告訴她這名老師是從北京來的“專家”。 “專家”在調理過程中告訴丁女士, 她的身體存在多種“問題”,光通過背部調理并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做“通調”,即背和腿一起按摩。 在工作人員不斷做工作的過程中, 丁女士再一次辦理了價值5360元的通調21次。 其中從足療中劃過余額900元,實際繳費4460元。
沒想到,做了4次通調之后,店里又給丁女士換了一名“老師”。 這次“老師” 號稱出生“中醫世家”, 在調理過程中告訴丁女士, 之前 “老師”做的不好,被開除了。 這次專門給換了專業的“老師”。期間,通過追加調理項目, 丁女士又繳費4000元。
意識自己被騙
第一次充值1900元, 第二次充值 2300 元, 第三次充值4460元,第四次充值4000元,前前后后加起來丁女士一共充值了12660元。 每次做完項目,丁女士就在本子上記錄下來———足浴按摩2次、 背部調理3次、通調4次、艾灸1次,店里大小項目她體驗了個遍。
此時, 丁女士越來越感覺不對勁。她告訴記者,每次續費的時候自己都是在新“老師”的花言巧語下進行的,“老師” 的話總是讓丁女士信以為真, 不由自主就把錢交給了商家。 交完最后一筆4000元, 丁女士曾找到商家要求退費, 但是健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卻告訴她, 顧客因自身原因需要退費的一律不行。“一想起自己的一萬多元養老金成了按摩費,就寢食難安。 ”丁女士說。
相關部門介入調查
接到消費糾紛舉報后,張派員進行了調查。
經過調查,執法人員發現該商家存在不少問題:廣告中有夸大宣傳的成分;在檢查中,做按摩、 足療等項目使用的產品,資質、票據都不能提供;營業執照登記中,經營范圍與店內的養生健康等內容不符;同時,這家店價格公示也不規范。針對商家存在的問題,執法人員責令其進行整改,其他問題將被立案調查。
當天,執法人員還暫扣了店內部分產品, 帶回作進一步調查,丁女士反映的問題也在進一步處理中。
在此,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提醒市民,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不要貪圖小便宜,“免費”的項目也不要輕信,以免掉入商家的消費陷阱。(記者 呂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