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河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張家口市蔚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將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法規框架的重要組成,《條例》立足蔚縣實際,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通過制度創新構建起堅實的保護管理體系,為守護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千年風華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千年文脈呼喚法治護航
蔚縣,堯舜之時屬冀州,商周時為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均稱代郡,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改稱“蔚州”,歷代沿用至今。悠久的歷史為蔚縣留下了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鑄就了該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第一國保文物大縣”的底蘊。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文物遺存161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9處,以及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處、名村8處,國家級傳統村落47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42處,古堡345處,館藏可移動文物達11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達320件,并有著全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集中的古堡群,每一處黃土夯筑的城墻,每一條被磨成鏡面般的石路,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的九連環院落,在無聲地展示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近年來,蔚縣文旅火爆,頻頻出圈。2024年,蔚縣全年共接待游客767.18萬人次,旅游總花費57.057億元,同比增長11.06%、12.83%。其中,京津游客占比51%。去年年底,京蔚高速通車,縮短了北京至蔚縣的通行時間,更加方便了北京游客到蔚縣游覽。而一部火遍世界的游戲《黑神話:悟空》,更讓地處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會之處的小小縣城再次“揚名立腕”——游戲當中兩處重要情節的取景地便是該縣的標志性古建筑玉皇閣、南安寺塔。
然而,璀璨的遺產也面臨嚴峻挑戰——城市擴張侵蝕歷史環境、傳統建筑保護不足、非遺傳承困境、產權復雜、公眾認知與參與度不高等,影響著古城完整性與可持續性。雖然省內已構建“一條例兩辦法”的名城保護法規框架,我市亦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但針對蔚縣獨特價值和保護需求的專門法規尚屬空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蔚縣立法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條例》,守護千年文脈,勢在必行。
精研細琢盡顯立法匠心
2024年4月,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指導下,蔚縣人民政府制定了該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立法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啟動蔚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立法工作。
在項目前期溝通階段,編制組對當前國家層面名城保護條例政策以及主要省(市)名城保護管理情況開展廣泛、深入調研,尤其是研讀了石家莊正定、秦皇島、承德、保定、邯鄲等我省主要城市以及我市的相關政策,全面掌握當前名城保護管理現狀。同時,對蔚縣名城保護與建設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蔚縣名城保護與發展的主要政策需求,為《條例》起草打好基礎。
在此過程中,編制組多次組織專家學者、行業企業召開座談會,對張家口市蔚縣名城保護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管理難點、保護與發展矛盾進行研討梳理,明確立法需求,力爭通過立法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編制組還先后到我市橋西區堡子里、石家莊市正定縣、邯鄲市實地了解立法情況,并就與上位法關系、名城保護考核考評、名城保護責任人制度、部門職責等難點問題,或深入研究或進行專家咨詢,對《條例》內容進行打磨提升。
2024年7月17日,蔚縣縣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組織法律顧問、專業律師、行業專家等立法相關人員,結合上位法依據對《條例(初稿)》逐條進行分析論證,并研究審議通過。隨后,該縣先后完成三次征求意見和多次溝通修改,共征求了13個鄉鎮政府、20個相關部門以及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部分經營主體的意見,收到反饋意見建議40條,最終形成《條例(草案)》。
2024年10月25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為做好法規的修改工作,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委、法工委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及城建環資委的審查意見進行了逐條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見稿,隨后,通過信函、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廣泛征求意見。根據征集到的意見建議,法工委就《條例(草案)》進行了專題研究,對內容作了相應修改。11月上旬,法工委結合市直部門、蔚縣人大及政府、部分省市人大代表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再次對《條例(草案)》進行修改完善,形成了二次審議稿,并于12月10日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進行審議。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法工委再次向社會公眾廣泛征求意見,并于2025年2月19日組織有關專家對《條例(草案)》進行專題論證,形成了《條例(草案)》表決稿。3月13日,市委審定批準。3月25日,市十五屆人大會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該《條例》。
守正創新重現古韻新顏
《條例》共七章、四十一條,遵循了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則,以及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明確了縣、鄉(鎮)政府及相關部門以及蔚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的職責,并結合蔚縣歷史文化名城實際,在保護規劃、保護范圍和對象、保護措施、傳承利用、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細致的規定,其中將由古城、東關、西關、南關共同構成的“一城三關”的格局列在保護對象的首位,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街巷的肌理網絡和空間尺度、歷史城區內以明清時代為主的整體建筑風貌特征等各類實物、空間關系、古城格局以及“非遺”等均被列入保護范圍,并根據各自特征規定了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
文化遺產是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一方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程度,是文化遺產存在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力量。在促進構建全民參與保護歷史文化的“大保護”格局方面,《條例》不僅規定了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權對違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勸阻、舉報和控告,還規定了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具有保護價值但尚未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可以向蔚縣人民政府提出列入保護名錄建議。對于尚未納入保護名錄但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條例》規定經市、蔚縣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確定為預先保護對象,同樣受到相關保護。同時,《條例》對政府工作人員瀆職行為、對違反預先保護義務、破壞保護標志、違法建設等行為的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
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不等于讓歷史“停滯不前”,而應在保護其不被破壞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利用與創新。由于蔚縣古城的一大特點是當地人大多都是原住居民,保持了原有形態、生活方式的延續傳承,《條例》充分考慮到原住居民的合法權益,鼓勵支持其從事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支持非遺傳承人在歷史文化街區開展非遺傳承和展示活動、鼓勵原住居民以房屋等多種形式參與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享受合理收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車水馬龍、百業興旺、人聲鼎沸、攤販盈街的景象或可期待,而濃郁市井煙火氣也將為這座古城平添幾縷生機與活力。(記者 劉柱 通訊員 樊子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