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張家口赤城縣大海陀鄉行字鋪村的一片玉米地里,一臺秸稈壓捆機來回穿梭,田地里橫七豎八的秸稈被卷入機器,數秒鐘后,就擠壓出一個秸稈塊,打包好的秸稈塊整齊堆放,村民們告訴記者,秸稈經過綜合利用后,實現變廢為寶。
近年來,張家口赤城縣圍繞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出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運行模式和工作機制,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資金配套等舉措,建立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合作的秸稈綜合利用機制,讓曾經的“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通過利用秸稈壓捆機來打包秸稈,解除了農民砍收秸稈勞動之苦,帶動了部分農民再就業,還減少了因秸稈焚燒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有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民增收。
秸稈打捆不僅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對于當地的養殖合作社來說,秸稈方包也是非常不錯的喂養草料。張家口泰安牧業有限公司牛場養了100多頭牛,牛場喂養的飼料供應就成了最大的難題,在鎮相關工作人員的宣傳指導下,養殖場掌握了秸稈飼料化技術,解決了牛場圈養牛的日常需求。
近年來,赤城縣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牽頭、農戶參與的原則,于2022年實施省農業農村廳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項目申請了中央補貼700萬元,企業自籌708.1萬元,共投資1408.1萬元,通過項目實施,使秸稈綜合利用率鞏固提高,基本實現全量化利用。此外該縣還建設了2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展示秸稈利用新技術成果、技術體系、運行模式和工作機制,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農業生產逐步走上現代農業循環發展之路。(記者 郝大釗 通訊員 韓志杰 冀秀怡 陳少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