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張家口市陽原縣揣骨疃鎮曲長城村南邊地頭,整齊排列著10座大棚。其中3座大棚正在培育皇菊秧苗, 大棚里灰綠色的秧苗長勢正旺,地壟剛剛澆過水,空氣暖暖的、濕濕的,很舒服。走進另外7座大棚,一串串草莓紅果惹人喜愛,58歲的技術員武清一邊施肥、澆水、滅菌,一邊指導游客采摘,滿是汗水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草莓沒進臘月就開始采摘,采摘時間差不多能持續至5、6月份,一斤能賣到20至50元,從過年到現在已經賣了10萬多元哩。” “菊花市場非常好, 下一步想著咋能提高產量,加大與電商平臺合作。”談起村里產業的事兒,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武曉敏滿臉自豪,“村里建了400畝冷涼地區特色精品產業示范園區,每到秋收時節,菊花烘干坊、果品保鮮庫、谷物加工廠機器轟鳴,熱鬧得很。”
“39度菊、 萌蘋果、 千米粟、 福棗……村里開發了不少特色農產品,下一步重在開辟更多銷路。”武曉敏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村里以陽原弱堿種植合作社為依托,開通了淘寶店,與企業共建“消費扶貧直采基地”,在合作企業兜底收購的基礎上,開展線上線下營銷推廣,擴大產品銷路。
午后,記者跟隨武曉敏來到村民馬艷香家中,得知記者來意后,她專門拿出一個紅皮小本, 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在村里打工能掙一萬多,擔任護林員大概有4000元的收益,再加上參與養牛合作社、生豬養殖合作社、光伏發電、草莓大棚的分紅,總收入大約2萬元左右。”
村民的腰包鼓了, 集體經濟有增長了, 村民生活也有了巨大改變: 制約村子30年的吃水問題順利得到解決, 多年的坑洼路變成平坦的柏油馬路, 嶄新的泄洪橋讓村民不再受洪水之苦, 村民們為即將入住樓房規劃著未來的新生活……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映照在曲長城村的每寸土地上, 成排隊列的大棚、房屋、村民的笑臉,勾畫一幅安靜祥和的美麗鄉村圖景。 “我準備再去趟縣里了解一下服裝加工項目的情況” ……晚飯后,武曉敏又約上村干部商討今年村里發展大計。(記者 趙彩芬 通訊員 付有才 馬志野 任志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