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即日起,河北日報開設“活力中國調研行·河北篇”專欄,集中推出文字、圖片、視頻等全媒體系列報道,展示“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切實強信心、鼓實勁、激活力、促發展。
10支報道小分隊以實地走訪、深度調研等形式,深入工廠車間、港口樞紐、鄉村社區等發展一線,探尋新時代河北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密碼。讓我們一起跟隨記者的腳步,感受最直觀的經濟脈動,洞見一個立體、生動的活力河北。
7月1日,石藥集團潤石研究院AI自動化合成實驗室,研發人員正在編寫指令。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6月30日上午,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又一次迎來省外客戶。他們來自廣東一家藥企,正在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生產項目選址。
華藥研發的全國首個重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單克隆抗體、綠葉嘉奧研發的全球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的創新微球制劑……展臺上,各種藥盒、藥瓶擺放錯落有致,園區企業各類醫藥產品琳瑯滿目。
一一介紹完展品,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高健向客戶發出邀請:“落戶這里,園區將提供持續創新的動力。”
2023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強調:“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如今,這個約900平方米的展館,“裝進”了越來越多的醫藥產品,成了展示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窗口,處處可感受到強勁的創新脈動。
今年年初,石藥集團的展臺又多了一款1類創新藥。
“它叫普盧格列汀片,是石藥集團在糖尿病領域推出的首款1類創新藥,為Ⅱ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石藥集團潤石研究院院長楊漢煜說,研發這款藥,他們用了十幾年時間。
現在,AI技術的應用,有望讓新藥研發周期縮短。
在石藥集團潤石研究院AI自動化合成實驗室里,三只機械手靈巧地騰挪翻轉,一絲不茍地做著藥物合成實驗。智能物料運輸小車一刻不閑地“走來走去”,精準拿取、運送藥瓶、試劑等各種實驗材料。
這是石藥集團的AI藥物篩選系統,相當于為新藥研發裝上了“超級大腦”。它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生成和分析數以億計的化合物,然后精準預測藥物的活性和類藥性,找到最有潛力的“種子選手”。
根據測算,這一系統的應用,讓新藥早期發現時間直接縮短超30%,研發成本降低近一半,候選化合物篩選準確率更是提高了近3倍。
以奔跑的姿態抓創新。石藥集團去年研發投入約57億元,2024年以來上市了1類創新藥普盧格列汀片、國內首個奧馬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等,注射用西羅莫司(白蛋白結合型)等多個產品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目前在研創新藥項目超過200個,預計到2028年底將有50余款新藥或新適應癥申報上市。
緊臨石藥集團展臺,華普生物技術(河北)股份有限公司展臺上,一個展示牌被擺在了醒目位置。
這是2023年9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批準第三代CpG新型佐劑開展晚期實體瘤臨床試驗的通知書。
“這意味著,CpG應用又開拓出一條新賽道。”華普生物人力資源總監劉光輝說,相較前兩代,第三代CpG新型佐劑能激活體液+細胞免疫雙通道,不僅能提高疫苗保護力,還能用于腫瘤的治療。
CpG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寡脫氧核苷酸,被形象地稱為免疫系統“發動機”。華普生物是全球唯一擁有多條自主知識產權CpG序列且能實現“百公斤”級商業化生產的公司。它解決了中國在CpG佐劑技術上的“卡脖子”難題。
展館往西約5分鐘車程,便是華普生物廠區。
生產線上沒有笨重的機械,只有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智能屏。走進華普生物CpG佐劑生產車間,與其說這里是工廠,倒不如說更像是實驗室。
在這里,華普生物為美國客戶生產的用于Ⅱ期臨床樣品的CpG訂單即將交付。
“CpG新型佐劑的不斷更新迭代,推動企業開展更多國際化的交流合作,加速融入全球藥物創新網絡。”劉光輝說。
不遺余力地創新、積極主動地出海,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入群”。
瑞石心禾來了、綠葉制藥來了、納科生物也來了……展館墻上掛著園區50家代表性企業的銘牌,右側還留著幾塊白板。“空白區域留給將來入園的更多創新型企業。”高健說。
建設共享實驗室,推進國家藥監局特藥檢查中心、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等服務平臺落地,園區的創新生態圈正在加快形成。目前,園區入駐企業已超300家,僅2024年就招引了82個產業鏈項目。
創新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近日,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所在的石家莊高新區,與華大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基礎研究、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領域合作,為石家莊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有什么樣的企業,就有什么樣的產業。一批批國內外領先的創新成果,不斷擦亮著“中國好藥·石家莊造”這張產業名片。(河北日報記者 賈 楠 宋 平)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