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臨海優勢,以能源轉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秦皇島“海陸共建”發展新能源
7月7日,在秦皇島市1800兆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現場,宇航起重08船正在進行海上光伏網架吊裝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攝
近日,在秦皇島市昌黎縣海域,隨著一塊海上光伏板與網架平臺焊接完成,我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秦皇島市1800兆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
近年來,秦皇島市充分發揮臨海優勢,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和項目,以能源轉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強省貢獻力量。
利用自身優勢,全面開展新能源項目建設
秦皇島市擁有豐富的海陸風電資源,擁有超過6670兆瓦的陸上風電儲備容量和5000兆瓦的海上風電資源,發展風電條件得天獨厚。秦皇島市與全球領先的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頭部企業——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設金風科技秦皇島北方海上風電產業基地項目,不僅服務于北方海上風電基地建設、陸地風電基地建設,未來還將成為國家北方新能源裝備出口基地。目前,該基地一期總裝廠項目建設已完成。同時,金風科技還在昌黎、撫寧等縣區建設多個陸上風電項目,其中金風昌黎2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和金風撫寧區1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保障性)都已并網發電。
6月5日,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海上光伏施工碼頭項目的場地淤泥固化已完成,工人們正進行系船柱植筋及砂礫回填施工。“這是全省首個海上光伏施工碼頭,用于服務海上光伏項目建設。”秦皇島市發改委主任關金一說,該項目規劃泊位8個,將具備設備制造、組裝、運輸等功能。
“目前,我市已建成風電和光伏新能源項目35個,裝機容量2910兆瓦,年發電量46億度。在建項目39個,總裝機容量5420兆瓦,計劃總投資約342億元,年發電量約73億度。”關金一說,除發電項目外,秦皇島市的抽水蓄能等儲能新能源項目也在穩步推進。
國網新源河北撫寧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能源局“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總裝機容量1200兆瓦,建成后將接入冀北電網,具有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黑啟動等多項功能,對保障大電網安全、促進新能源消納、提升全系統性能等具有重要意義。
7月7日,在秦皇島市1800兆瓦海上光伏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現場,宇航起重08船的水手們正在吊裝海上光伏網架。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攝
優化營商環境,新能源項目改變群眾生活
“電站建設過程中,隨時需要與審批、監管部門打交道,撫寧區指派專人幫我們對接各部門。”國網新源河北撫寧抽水蓄能電站工程部副主任張曉波說,得益于當地良好的營商環境,電站建設進度超過預期。
“我們的塔筒、葉片運輸都屬于大件運輸,無論是交警還是交通運輸部門,只要我們提出需求,他們都會盡全力滿足。”金風科技秦皇島專班陸上事業部總經理王繼偉說,秦皇島市各級交通運輸部門幫助跑辦大件運輸手續,交警幫助拆移交通信號燈、限高桿等,保障塔筒、葉片順利入場。
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秦皇島市吸引了大量國企、民企投資,其中包括國華投資、中國華電、中國華能等龍頭央企,河北建投、廣州發展等重點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在秦皇島市興建的新能源項目也在改變著當地群眾的生活方式。
撫寧區墳坨村建設的“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于2019年底實現并網,利用光伏列陣的間隙建設高架智能溫室和普通暖棚,發展設施栽培、旅游休閑觀光、生態養殖等項目,在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農民通過收取土地租金、土地返租耕種、入園打工等方式獲得收益。
6月5日,在昌黎縣大蒲河鎮張家莊村,村民王麗秋一進家便打開地源熱泵設備,不到半小時,屋子里便涼快下來。“我們村安裝的地源熱泵設備,冬天可取暖,夏天可當空調用,特別省電。”王麗秋說,地源熱泵設備一年下來2000元電費就夠用了。王麗秋家的改變,得益于2020年秦皇島市實施的農村地源熱泵改造項目,6000余戶村民享受到新能源項目帶來的好處。
延伸產業鏈條,助力新能源企業發展壯大
6月5日,在秦皇島金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線一派繁忙,剛剛下線的層壓機設備應用于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經過檢查、打包,即將發往國外。“目前,我們手里有50臺設備的生產訂單,按照每天一臺的出口量在陸續發貨。企業年產層壓機設備800臺,服務全球210多家新能源企業。”該公司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楊良說。
在秦皇島市,僅海港區就有光伏產業鏈條企業超百家,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光伏層壓機產量最高時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在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對準備發貨的蒸汽發生器進行質檢。“我們選擇在秦皇島建廠,因為這里海運方便,而且新能源產業鏈條完善。”該公司生產制造部一工段工段長孫佳超說,公司與周邊新能源相關企業共同成長,累計生產核電設備500多臺,產品覆蓋國內外24座核電站。(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