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發展路線圖 構建發展強磁場
襄都區加快推動煤化工產業集群能級躍升
年內,推動旭陽經濟開發區高端功能材料、氫能源示范引領升級等6個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化工園區中試基地建設,加速智改數轉,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襄都區立足煤化工特色產業集群優勢,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重點項目落地、化工園區擴區,不斷提升產業能級,著力打造煤化工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力爭今年產業集群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圖為邢臺旭陽煤化工有限公司廠區一角。趙立勇攝
高位推動 繪制發展路線圖
襄都區煤化工產業集群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長、產品最多和技術最先進的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擁有中煤旭陽、旭陽煤化工等頭部企業,可生產上下游各類產品達78種,初步形成了體系完備、集群化發展的產業格局。2024年,集群實現營業收入165.79億元。
“為加快推進煤化工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我們印發了《2025年邢臺市襄都區推進煤化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清單》,實施20項具體任務,推動產業集群強鏈延鏈補鏈,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業協同,不斷提升產業能級。”襄都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唐新朝介紹。
襄都區科工局通過“產業體檢”,梳理繪制了集群產業鏈全景圖、配套服務體系圖、短板突破表、招商建設表“兩圖兩表”,并結合產業特點和發展實際,明確了集群發展的主攻方向和路徑。
通過建立服務共促機制,襄都區對集群內6家龍頭企業分別明確一名區領導負責,常態化開展“問計于企”活動,及時回應企業訴求;組建煤化工特色產業集群科技特派團,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技術需求,匹配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相關領域專家,開展“一對一”幫扶;組織開展銀行“進集群、進園區、進企業”對接服務活動,及時協調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積極對接京津高校院所和本地職業院校,為煤化工產業強鏈、延鏈、補鏈提供人才支撐。
創新引領 提升產業“含綠量”
7月8日8時,河北中煤旭陽能源有限公司備煤車間中控班長聶云星準時來到智慧煤場調度中心,用鼠標簡單操作后,采煤機、運輸機、轉載機等聯動運轉,整個過程流暢高效。
“以前,我們備煤工序煩瑣,勞動強度大。智慧煤場投用后,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勞動效率提升了80%,料廠周轉率也提升了20%。”聶云星說。
搶抓“智改數轉”機遇,襄都區煤化工產業集群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圍繞煤炭化工產業關鍵領域展開技術攻關,推進化工園區中試基地建設,為中小企業、高校等提供平臺支撐。與此同時,融合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點項目,力爭將中煤旭陽打造成先進級智能工廠或卓越級智能工廠。
在深化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中煤旭陽還以綠色工廠建設推動資源高效利用,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路徑。
“我們的主打產品是焦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焦爐煤氣等大量有價值的副產品,氫的占比可達55%。”中煤旭陽公司負責人劉雷說,此前受技術限制,大部分焦爐煤氣只能進行燃燒處理。如今,得益于企業投資建設的氫能源示范項目,公司每年可產出5000萬立方米高純氫,能為500余輛氫能卡車提供綠色無碳動力,間接減排二氧化碳4萬余噸。
據介紹,通過持續改進生產工藝,目前中煤旭陽可對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煤焦油、粗苯、焦爐煤氣等副產品進行深加工,不僅實現了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還有效提升了經濟效益。現在,該企業各類副產品的總產值已超過了主打產品焦炭的產值。
做強園區 構建發展強磁場
“今年,我們把發展壯大煤化工特色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突破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唐新朝說,根據重點任務清單,襄都區將落實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實現專精特新“小巨人”零的突破。與此同時,做強園區承載,完善園區托管機制,充分利用東汪產業園、泉東產業園、東郭村產業園連片地塊的托管區域,大力推廣“園中園”“共享工廠”模式,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產業項目集中布局。
此外,襄都區還將圍繞集群引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等優質上下游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旭陽百億項目,力促高端功能材料、氫能源示范引領升級等6個項目年內開工建設;搶抓國家政策“兩新”機遇,推動焦爐機械設備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竣工,啟動金牛旭陽化工甲醇裝置升級等項目,加速重點項目落地,聚合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作為產業綠色轉型主戰場,旭陽經濟開發區將持續瞄準新能源、新材料、精細化工三大主攻方向,落實落細‘襄十條’要求,著力提升政務服務、金融服務、平臺服務水平,構建產業集群發展強磁場。”旭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建霞說。
據了解,目前,旭陽經濟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共承擔16項行政審批職能,為轄區企業設立、項目立項、項目建設等環節提供優質服務。中心還在邢臺政務服務網上開通線上服務平臺,并公布政務服務熱線,主動對標先進地區,學習借鑒發展產業集群先進經驗,找差距、補短板,強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務集群的能力和水平。
短評
以“鏈式思維”激活產業集群發展新動能
劉增艦
從智慧煤場全流程自動化提升勞動效率80%,到氫能源示范項目年減排二氧化碳4萬余噸,襄都區煤化工產業集群的發展實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注腳。這些成績背后,是當地以“鏈式思維”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清晰邏輯。
繪制“兩圖兩表”明晰產業鏈圖譜,建立“領導包聯+科技特派團+金融對接”服務機制,體現的是強鏈補鏈的系統思維;推進中試基地建設、加速“智改數轉”,彰顯的是向創新要動力的轉型決心;推廣“園中園”模式,展現了做強載體平臺的戰略眼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企業通過深加工焦爐煤氣、煤焦油等副產品,實現副產品產值超焦炭主業,這正是產業鏈延伸帶來的“化學反應”。
在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有了明確目標。我們只要緊扣產業鏈現代化這條主線,在創新驅動中提質增效,在集群發展中聚合勢能,就能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為產業集群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