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走進康保縣滿德堂鄉農業新品種育繁科普示范園,定植在大棚內的一株株脫毒馬鈴薯苗長勢正旺。再過兩個月,這里將產出今年第一批馬鈴薯原原種,為當地鄉村產業振興帶來新“薯”光。
該示范園內建有馬鈴薯組培中心一處約600平方米,大棚87個共143畝,可定植脫毒種薯900萬株,年生產1500萬粒微型薯,可滿足5000畝馬鈴薯原種生產田的用種需求。據了解,組培中心去年10月底建成投產,以市農科院為技術依托,承擔市農科院相關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協助當地引進、繁育馬鈴薯新品種和新技術,培養當地的農民技術骨干。
“這些馬鈴薯苗,是在組培中心經歷了‘科技洗禮’——莖尖剝離、病毒檢測、無菌嫁接等環節,再從無菌室移到專用大棚里進行煉苗后,才定植在這里。相比傳統種薯,脫毒苗可使畝產提升40%。”種植大棚內,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著脫毒薯“重生”的秘密:“此外,大棚內土壤經過了特殊處理,溫濕度傳感器實時傳輸數據,自動噴灌系統按需補水,這種科技化、工業化育苗模式,可讓生產出的1500萬粒微型薯實現98%的成苗率,并較傳統方式縮短15天生長期。”
據了解,這里試種的“壩薯10號”抗旱品種,在年降水300毫米條件下實現畝產6000斤,較傳統品種耐旱性提升50%。同步試種的紫色馬鈴薯花青素含量達普通品種3倍,產品可進軍功能食品新賽道。
如果說種薯是馬鈴薯產業的“芯片”,“運營模式”就是馬鈴薯產業的“引擎”。滿德堂鄉示范園實施錯時供種戰略,把壩上高寒氣候“劣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閑時室內脫毒苗繁育、忙時種植區供種”的錯時供應鏈。每年進入冬季開始育種,從4月份開始提供薯苗,9月份原種上市,填補冬種季種源缺口,實現“錯峰增值”。此外,積極推廣輕資產復制模式,通過“組培中心+農戶大棚”的分布式生產網絡,農戶可利用現有設施參與育苗,每棟大棚年可增收2萬元。
通過科技賦能,滿德堂鄉示范園不僅培育出更適合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優良品種,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帶動了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示范園開設“田間課堂”,由市農科院專家手把手教授病毒檢測技術,已有23名村民掌握組培苗移栽要點,成為持證上崗的“土專家”,月收入突破4000元。示范園除有關崗位長期用工外,種植、生產繁忙時節臨時用工也優先招用周邊村民。如定植高峰期日均臨時用工60人,65歲的村民祁富林負責苗盤整理,日薪120元,他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不耽誤晌午回家喂雞,挺好。” (記者 朱晨暉 通訊員 曹旭東 劉雅軒)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