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市制造業通過共享檢驗檢測、研發、銷售等平臺,共享設備、操作人員等生產要素,實現互利共贏、抱團兒發展,助力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動特色產業集群迸發更強動能、釋放更多活力。
共享制造 讓“單槍匹馬”秒變“千軍萬馬”
記者 呂 坤
在“科研共享”院所的支持下,膜產業企業加速發展。 資料片
東盛公司將設備、原料、設計等全方位共享,助力企業抱團兒發展。 陳 雷 攝
工作人員對再制造產品進行嚴格檢測。 殷 實 攝
共享檢驗檢測:產業升級的“導航儀”
一臺重3.5公斤、被磨損的汽車發電機,若將其廢棄重新生產新機,造價約500元,新品制造周期需14天。而在河間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同樣一臺汽車發電機,經過再制造加工,變身新品僅需7天,費用250元。
位于河間的河北長立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是行業內老牌再制造生產企業。每天都有大量回收來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在這里被分拆、測量、清洗、組裝,再經過嚴格的綜合性能檢測,打上“再制造”的標識出廠。長立的再制造產品壽命實驗室,通過大量實驗數據來評估再制造部件的壽命,以確保這些產品性能不低于原型號新品。
隨著國家循環經濟和“雙碳”戰略的深入實施,再制造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間經過多年發展,也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和石油鉆采設備為主的北方唯一“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
檢驗檢測不是簡單的“合格判定”,而是產業升級的“導航儀”。在“不輸新品”的質量通關路上,嚴苛的產品質量無損檢驗檢測是重中之重,也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衛士”。
在位于河間的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滄州格銳特鉆頭有限公司生產的新一代“會思考的鉆頭”正在接受模擬測試。它不僅能實時調整鉆進參數,還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生命周期追溯,被譽為鉆探裝備的“量子計算機”。
這離不開河間市政府“見招拆招”的幫扶。在河間,再制造企業一旦遇到技術屏障,就有檢測機構入廠指導、對其“零門檻”共享實驗室資源,還有專家手把手傳授“工藝升級秘籍”……
滄州擁有25個省級重點特色產業集群。目前,河間再制造、鹽山管道裝備等8個產業集群已率先具備省級檢驗檢測能力,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排頭兵”。截至目前,多個省級質檢中心正在籌建中,這一布局直擊中小企業“檢測難、成本高”的痛點。
在鹽山,河北北方管研院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建設的省級管道材料質檢中心,主要從事金屬材料及制品、橡膠、塑料、涂料、涂層、保溫層等材料的理化性能檢測及無損檢測,已基本覆蓋管道裝備制造業涉及產品的全部檢測項目,并形成以管道裝備產業領域為主、其他金屬材料及防腐保溫材料配套領域為輔的檢測能力。產業研究院面向集群企業開放共享檢測服務,覆蓋近百家企業,為企業節約成本超過500萬元,有效解決了集群小企業無力購買研發檢測設備、制約企業發展壯大的問題。
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河北渤海遠達環境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籌建了省級質檢中心,并為當地綠色化工產業集群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為更好服務本地綠色化工產業集群企業,機構計劃在現有檢測能力基礎上拓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領域的173項檢測參數,新增22種配套檢測設備,并圍繞新增項目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近3年,渤海遠達公司已出具各類檢驗報告4000余份。
在滄州,省級檢驗檢測中心恰似串聯珍珠的金線,通過“建成一批、籌擴一批、覆蓋一批”的梯次布局,為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如今,多個河北省質檢院及其所屬國家級質檢中心紛紛開始下沉,服務任丘、東光等地特色產業集群,這些扎根產業一線的檢測機構,將成為推動滄州制造向滄州智造、滄州產品向滄州品牌跨越的核心支撐。
共享工廠:從“單打獨斗”到“鏈式協同”
7月11日,在位于鹽山的河北尚恒管道制造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工作人員用手機掃描焊接設備上的二維碼,隨著焊花飛濺,管道接口被嚴絲合縫地焊牢。
這個車間由合伙人管理運營。在尚恒公司,整個廠區里有8個工序由合伙人共享,他們共同使用這里的生產設備、操作人員等生產要素。
原來,尚恒公司采用共享工廠發展模式,把管件生產過程中的壓制、熱處理、焊接、推制等各道工序分解成不同模塊,通過入股的方式聯合11家小微企業,將生產劃分為4個板塊分工協作,共享研發、品牌及銷售終端,形成高效聯合工廠,合伙人負責各模塊生產,分別獨立運營。
管道制造業生產工序多、產品型號多,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足量資金上新設備,精細程度高、體量大的活都不敢接。成為尚恒公司的合伙人,享受的是“拎包入住”服務,現成的先進設備給了大家敢接大單的底氣。如今,合伙人不僅能完成公司內部訂單,還可以自主對外接單,真正實現了多勞多得。這極大激發了入股合伙人擴大生產的積極性,也讓整個廠區的生產設備利用率持續攀升。如今,尚恒設備利用率由共享前的不足60%,提高到現在的90%左右,除了必要檢修,設備基本不停,產能得以充分釋放。
不僅如此,共享工廠也給了大家抱團兒發展的信心。有的合伙人新建了5條自動化生產線,將單品生產時間從2分鐘壓縮至8秒,有的合伙人不用外出跑單就已經拿下數百萬元的訂單,車間滿負荷運轉。
發端早但中低端企業多、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管道裝備產業,正在通過共享模式迎來新生。
類似的轉變也發生在渤海新區黃驊市。
在渤海新區黃驊市模具共享智造工廠里,58臺(套)設備隨時待命,水電氣、監控、天車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個表面光亮如鏡、做工精細的金屬模具,凝結著多家企業分工協作的結晶。
曾經,當地的模具產業以作坊式生產為主,產品處于中低端,難以承接大型訂單。但這些企業有的專攻打孔,有的精于銑削,有的擅長打磨……黃驊模具共享智造平臺將這些各有所長的企業集合在一起,引導他們專注特定工序。如今,“平臺接單、按工序分解、多工廠協同”的服務模式,已匯聚模具產業上下游客戶數百家。
在共享智造平臺,訂單按工藝分解再推送給相關企業,上一道工序完成后立即通知下家取件,平臺即時結算,效率實現大幅提升。不僅如此,這里還提供從設計研發到技術咨詢的全鏈條服務,讓中小企業“起步即高端”,生產效率提升40%。
在滄州,共享工廠模式已在多個行業推廣。我市25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均有重點打造的共享工廠目標企業,涉及企業42個,覆蓋管道裝備、模具等領域,以及原材料集采、生產工序協同等場景。通過工序模塊化改造與合伙人入股制,企業共享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讓中小企業“輕裝上陣”。
共享平臺:化解中小企業“成長煩惱”
河北融鋼金屬制造有限公司是鹽山縣引來的管道裝備制造業上游企業,主要生產和銷售鋼坯、熱冷軋卷板、鋼材等產品。公司通過共享供應鏈平臺,開展集采集銷,為集群企業提供上游原材料,直接為下游企業節約采購成本超過5%,實現了互利共贏。2024年建成投產當年產值即突破2億元。同時,企業還開展倉儲租賃服務,開放共享倉儲,服務集群企業。
在滄州東盛塑料有限公司的智造工廠里,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套PET瓶生產設備。這套價值數百萬元的設備是東盛的共享資源。在東盛研發團隊的協助下,很多小企業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客戶定制樣品的開發,成功拿下大量訂單。東盛塑料的“共享智造工廠”,也正在改寫當地塑料包裝產業的“游戲規則”。作為河北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東盛不僅開放了世界領先的生產設備,更將多年積累的研發設計、工藝技術和市場渠道與集群內企業共享。這種全方位的資源共享,讓中小企業既能保持“船小好調頭”的靈活性,又具備了承接高端訂單的硬實力。
從“單打獨斗”到“鏈式協同”,需要全方位的支撐。
比如外貿銷售。鹽山縣的管道裝備全球集采中心,面向全球采購商開展全天候線上線下展示及交易服務,向全世界推介鹽山管道裝備產業情況和基地動態,推送優質企業的優勢產品、工程案例和市場動態。通過共享數字貿易平臺,各鏈條上的客戶生產效率總體提高35%,用工量降低30%,成本節約15%,成為推動管道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還有更硬核的“智力”支撐。
近日,在位于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天津工業大學滄州研究院,一組形似鐵絲的金屬中空纖維膜分外耀眼。
這是鎳合金中空纖維高純氫分離膜。掰開一根纖維狀的合金膜,里面是空心的,如果不聽介紹,很難將它與氫氣提純聯系起來。通過它分離出的氫氣,純度最高可達99.9999%,這數據已經達到電子特氣的要求標準。目前,這種膜已經應用到某企業的工業廢氫提純項目,相較以前的技術手段,投資額降到20%,運行成本減少一半。
成立僅兩年的研究院,已促成多個科研團隊與企業達成產學研合作,其“高新天工工業醫院”創新服務模式,針對企業科技人才匱乏、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學術“大咖”們通過主動問診、深入巡診、“一對一”接診等方式,進一步推進科研資源共享,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像天津工業大學滄州研究院這樣的“科研共享”院所,在我市不止一家。
南開大學—滄州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入駐的優秀科研團隊,與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企業共享專家團隊、科研設備等資源,加快成果落地轉化;河間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共享科研力量,與當地再制造企業聯手,開展科研項目合作;鹽山管道裝備研究院通過科技成果共享,參編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各種研究院的人才力量、實驗儀器與工業數據、工業技術等科研資源共享,正賦能滄州企業創新創業,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設備共享到智力共享,再到生態共享,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如今,滄州正在46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推廣“共享智造3.0”模式,通過制造能力、服務能力、創新能力的深度融合,已培育出25個示范平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