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大灣區的“夜”越來越有人氣?
很多24小時營業的場所都不再稀奇;大排檔小吃街的“鑊氣”直到下半夜還在火熱延續;英歌舞跳進了揭陽的夜市,不再只是“春節限定”;只要足夠熱愛運動,晚上10點多的網球場,還給你留著檔期。
網球愛好者林女士和趙女士說,“下班后來運動一下,打打網球很放松解壓,最近也發現夜間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了。”
先別急著說“非得熬夜”的原因是老廣吃夜宵的習慣已經刻進基因里,或者實在是受不了是饑餓和樓下燒烤攤的雙重降維打擊。
餐飲店負責人玲姐告訴記者,“現在延長了店里的營業時間,夏天到凌晨4點半,方便食客們去哪里玩后回來吃。人流還是很多,每天大概會賣出小龍蝦400斤左右吧!”
看看數據,你就知道這種變化所言非虛:2024年廣東夜間旅游總花費達1.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7%?。這,就是大灣區夜間經濟活力?。
早在去年,廣州就規劃了15個“夜市先行區”。還重點圈出了演出、夜游、餐飲全景“全域”。
透視一家家不打烊的“夜店”,主動延長營業時間背后,并不只是為了更高的“翻臺率”,還有來自各地夜經濟新政的鼓勵。比如廣州突破優化了多項審批:先行區內首創“活動審批一次性許可”機制,千人大型活動審批時限壓縮80%。允許商家按年度固定區域外擺,不再需要重復申請。
不少地方還試點取消凌晨2點后餐飲營業限制。延長公交營運,盡最大可能提高群眾夜間出行的便利性。
一句話:當夜經濟進入“下個level”,要發現規律,找到市民真正的“剛需”。
“不夜城”加碼“夜動力”還需要膽大心細:更精細的社會服務也要同步向夜間延伸,提升夜間出行的安全感,群眾才能逛得安心。滿足多元化的夜間出行需求,才能真正形成新的消費吸引力。
先聚人氣,再占商機。重新發現夜經濟,不是簡單的營業時間延長,而是城市治理、文化創新搭臺唱戲。從政策破冰到業態創新,從空間重構到生態培育,“粵夜越美”,正在重塑一個更有煙火氣的活力大灣區。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