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赤城縣大海陀鄉大海陀村,“娘娘泉”的生產車間里車間機器轟鳴。清爽透明的水桶經過十二道消殺作業后,灌入汩汩流水,經由傳送帶包裝、運輸、入庫,等待運往市場。
“2024年10月,在京舉辦的‘赤城好水’推介會上,‘娘娘泉’天然飲用水驚艷亮相,成為全場的焦點。”張家口淼淼泓洤水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魏科技介紹說,泓洤水業是2022年投產第一個桶裝水的生產線,目前二期在建兩條生產線,年銷售額5000萬左右。“縣委、縣政府謀劃做區域‘好水’的公共品牌,對我們來說是鼓舞,是東風,更是動力。作為平北抗日根據地核心區域,大海陀村的巖壁上至今還留有聶榮臻、段蘇權的題詞,紅色文化是村里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將立足這片富饒的土地,滋養出更多的區域品牌,豐富大海坨旅游的多樣性。”
近年來,大海陀村立足當地自然條件優渥、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水產品制造等特色產業,將紅色文化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大海陀村黨支部書記劉志軍介紹,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上,村內現有農家院21家。2024年,通過流轉村民的破舊、廢置房屋,他們還規劃建設了“大海陀村鄉村旅游”項目,項目分兩期實施,規劃建設特色民宿、游客接待中心、平北抗日歷史展館等。
依托“赤城好水”品牌和平北抗日根據地紅色文化名片,這座地處海陀山區的小村莊,正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據統計,大海陀村通過特色產業融合發展,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8萬元。
“通過流轉房屋和參與務工,預計帶動村內110戶農戶實現增收,可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實現村民增收20年以上。”劉志軍說,他們將繼續發揚海陀精神,做好“紅色”+“綠色”兩篇文章,讓大海陀成為“網紅打卡地”。(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范云柯 艾洋 王怡寧)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