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涿鹿縣張家堡鎮張莊村紫皮大蒜種植基地里,成片的大蒜苗郁郁蔥蔥,已經進入收獲期。走進田間,幾名種植戶正忙著采挖、修剪、裝運大蒜,一把把沾著泥土的新鮮大蒜碼放在田埂上,空氣中飄散著濃郁的蒜香。
張莊村種植大蒜歷史悠久,這里產出的紫皮大蒜蒜瓣肥大,脆嫩多汁,氣味濃郁,廣受市場青睞。種植戶武登根告訴記者,去年,他種了不到三畝紫皮大蒜,每畝大蒜除去蒜種、肥料、澆水、人工等支出能有6000—7000元的收入,種完大蒜還能再種一季白菜,每畝地總收入能達到一萬元左右。“近幾年咱們涿鹿紫皮大蒜的名氣越來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好,今年我又把種植面積擴大到了四畝多,大蒜長得不錯,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武登根面露喜色。涿鹿縣紫皮大蒜產區主要集中在張家堡鎮、東小莊鎮、涿鹿鎮三鎮,涉及近20個村莊,全縣大蒜種植面積1500畝,年產約1500噸。得益于當地適宜大蒜生長的自然條件和全程無公害的種植方式,品質上乘的涿鹿紫皮大蒜在2021年獲得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隨著紫皮大蒜知名度持續走高,涿鹿縣把增收重點放在“勝蒜”上。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推進紫皮大蒜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產品暢銷京津等地。“我們推出了‘武小蒜’品牌,通過集中收購、整體包裝、擴展市場,進一步提升產品價值,每畝大蒜產值可突破萬元,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涿鹿縣澤鴻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武海艦告訴記者。而在涿鹿紫皮大蒜種植重點鄉鎮——張家堡鎮,正積極對接大蒜深加工企業,計劃通過發展大蒜素、紫皮蒜醬、即食蒜粒等高附加值產品,提升大蒜利用價值和產品價格,促進農戶增收。“我們將借助河北省農產品追溯與網格化提升縣項目,加強與新發地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盒馬鮮生等連鎖超市的聯系,建立穩定供貨關系,同時開展線上銷售,通過直播帶貨等形式拓寬產品銷路。”張家堡鎮副鎮長楊楠說。
在市場端發力的同時,涿鹿縣不斷加強保障端建設,持續完善冷鏈物流、電商銷售等配套建設,通過“小蒜頭”撥動產業“金蒜盤”,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記者 王棣 通訊員 孫小涵 郭穎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