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思政教育創新實踐中,橋西區下東營小學立足地域特色與教育實踐,將紅色基因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通過戲劇教育、行走黨課、課程融合及文化活動等多維路徑,打造“可聽、可見、可體驗”的思政教育體系,讓紅色精神在校園中生根發芽。
戲劇育人承薪火,紅色經典映課堂。作為市戲劇教育試點學校,下東營小學以“培根鑄魂”為使命,將紅色劇目排演作為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戲劇社團排演的紅色經典《紅巖·江姐》,以舞臺形式重現革命先輩在烽火歲月中的英勇無畏,師生在沉浸式演繹中感受信仰力量,讓紅色精神如明燈指引方向。此外,學校以戲劇教育為紐帶,融入“營蘊八名”跨學科閱讀課程。通過戲劇排演、文本研讀等方式,讓學生在紅色故事中理解歷史內涵,實現藝術熏陶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使靜態的紅色基因轉化為動態的精神傳承。
行走黨課尋根脈,地標為書悟初心。張家口的歷史地標是天然的思政課堂。下東營小學開展“行走的黨課”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堡子里、大境門、清河影視城等地,讓青磚古建成為活教材。當學生指尖觸碰城磚、目光掠過烽燧,不僅讀懂張家口“武城商埠”的千年脈絡,更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明晰新時代建設家鄉的使命。這場行走的黨課,讓紅色基因從歷史課本走入現實場景,成為刻在血脈里的精神路標。
課程融合融經緯,全學科里育新人。學校創新“思政+”模式,讓各學科成為紅色載體:語文課上,齊娟娟老師在《七律·長征》教學中,引導學生以“營蘊八名”活動為契機,收集長征史料,用文字、圖畫與視頻二維碼為長征路線圖節點注入紅色內涵,讓長征精神以立體形式呈現;道法課中,三年級《不一樣的你我他》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大樹”繪制、文成公主進藏故事講述等活動,讓學生理解“石榴籽精神”,認識到民族團結需從日常行動踐行;數學課《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通過動手操作與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與“工匠精神”,關聯幾何知識的生活應用價值,滲透社會責任教育;英語課《Unit3 You Did Your Best.》將奧運冠軍事跡與知識點串聯,以國歌同唱激發愛國熱情;低年級課堂同樣滲透紅色啟蒙,如楊懌敏老師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借毛主席挖井事跡讓一年級學生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播下感恩與奉獻的種子。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讓不同學段、不同學科都成為紅色基因傳承的載體,使思政教育有血有肉、入腦入心。
文化活動煥光彩,藝心向黨繪新章。“六一”之際,藝術節與美展雙花并綻。藝術節舞臺上,紅色經典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戲劇雅韻、經典誦讀等節目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豪邁與“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戰歌碰撞,杜甫草堂的憂思與方志敏筆下的“可愛的中國”共鳴,小蘿卜頭的“自由”夢想與少年先鋒隊隊歌時空重疊。舞臺成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場,讓師生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強國有我”的使命。美術展覽中,“紅心燃夢起航”主題作品濃縮黨的光輝歷程,“國風墨韻丹青”板塊展現傳統文化創新,學生用畫筆訴說黨恩,在藝術創作中堅定文化自信。活動將紅色精神與藝術教育結合,成為黨建與教學融合的生動實踐。
今后,學校將以“課程—活動—文化”三維體系為綱,讓紅色教育可感可學;持續推動“黨建紅”與“教育藍”深度融合,以紅色鑄魂、以文化育人,為學子成長注入精神力量,書寫新時代思政教育新篇章。(記者 朱晨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