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5萬噸級的運煤船完成裝載需要多長時間?在黃驊港煤炭港區,最快只需16個小時。
列車往來、巨輪穿梭。渤海灣穹頂處,每天60余萬噸煤炭在這里中轉。這座國內最大的煤炭下水港,憑借“智慧大腦”,成為全國效率最高的煤炭港口。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發展和黃驊港生產經營、發展規劃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驊港作為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要加強港口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
7月3日,黃驊港煤炭港區一派繁忙景象。 河北日報記者 張 昊攝
7月4日,正值迎峰度夏能源保供關鍵期,黃驊港煤炭港區碼頭更加繁忙。
“大車向東。”手持移動終端,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裝船指導員羅金恒登上“協海之韻”號貨輪,查看煤炭裝船情況后,向裝船機發出語音指令。
接到指令后,裝船機實時響應,向東移動,臂架自動向下對準艙口,煤炭瞬間傾瀉而下。整個過程,羅金恒只需通過語音,就能實現對裝船機的自動化控制。
裝船機很聽話,背后是“智慧大腦”在顯效。
碼頭2公里外,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指揮中心,值班主任杜玉鵬緊盯大屏,生產運營指揮系統顯示,17個泊位全部滿泊,錨地還有70多艘貨輪靜待入港。
讓萬噸貨輪快進快出,是一場與時間的競速,更是一場智慧的較量。
“‘中昌388’號,302泊位預計1小時后空出,請備車,準備進港。”302泊位電煤船圖標剛顯示為“完船待離”,杜玉鵬就立刻拿起對講機,通知在錨地等候的船只。
一進一出,絲滑高效的銜接,讓泊位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7萬噸級船舶雙向通航,減少了大型船舶錨地等候時間,港口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越練越聰明的“智慧大腦”,改變著煤炭港區傳統生產調度模式。
2024年3月,新的生產運營指揮系統投入使用。以前,老系統只局限于港區內部對煤炭裝卸進行調度。現在,新系統生產調度范圍擴展到煤炭運輸的上下游,聯通煤炭產地和鐵路及目的港等數據。
大屏上,不僅有堆場、貨船等運行數據,還多了煤炭產地生產數據、預到港船舶、列車在途等情況。調度員能夠據此制訂港口煤炭作業計劃,實現一體化生產計劃協同。
這時,“國遠6”號電煤船圖標由正常作業的綠色轉為等貨的紫色。杜玉鵬迅速聯系船上作業人員,得知該船需要裝載4萬多噸煤,但庫存不足,他馬上協調煤炭調度員,從上游安排運送電煤列車。
“這些天,南方電廠用煤量很大。”杜玉鵬說,港區開辟“綠色通道”,調度電煤船優先靠泊、優先作業、優先卸車。強化與滄州海事、氣象等部門的協同,建成智能氣象預警平臺,及時掌握黃驊港天氣海況、通航密度等動態,保障能源運輸大動脈安全高效暢通。
“智慧大腦”延伸出智慧觸角。萬噸列車穿過的翻車機房里、100個足球場大的堆場內、巨輪停靠的碼頭上,往昔忙碌的作業人員,已經被自動化翻車機、堆料機、裝船機取代,24小時晝夜不停,協同作業一氣呵成。
推動智慧港口建設,黃驊港煤炭港區實現國內首套散貨港口智能生產操作系統應用,成為全國首家作業現場全面無人的智能化煤炭港口、全球首家全流程智能作業的干散貨港口。
智慧高效協同作業,推動港口整體作業效率在單機自動化基礎上再提升2.5%,增強了港口競爭力。數據顯示,2024年,黃驊港煤炭港區完成煤炭下水量2.14億噸,連續6年居北煤南運港口首位。
這座全國最大的煤炭下水港迎來再次擴容。目前,黃驊港煤炭港區五期工程項目建設正酣。建成后,港區堆存能力將新增54萬噸,煤炭年通過能力將增加5310萬噸,煤炭運輸能力將從每年2.1億噸躍升至2.6億噸,進一步提升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大通道的整體保障能力。
大港起渤海,揚帆新航程的黃驊港,未來可期。(河北日報記者 宋 平 賈 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