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的璀璨星河中,傳統曲學猶如一座塵封的千年樂宮,宮門深鎖,內藏無數天籟秘卷。那些用工尺譜記錄的古老音符,雖在竹帛間靜臥千年,卻因無人能解其玄機而幾成絕響;那些傳唱千年的詞牌曲調,雖在典籍中字字分明,卻因聲律失傳而化作紙上空文。
河北大學文學院的師生們以近30載的光陰為錘,終于為這一座座千年音樂迷宮鍛造出了重開宮門的密鑰。由文學院教授劉崇德、田玉琪、郭英德等學者組建的學術團隊,將寶庫中沉睡的古譜逐一喚醒,讓失傳的詞曲喜獲重生。
在劉崇德的影響下,田玉琪的《詞調史研究》構建起系統的詞樂理論框架,《唐宋詞聲律史》更是從樂體、文體雙重維度,厘清了詞樂發展的歷史脈絡,從用韻、句拍、體式、字聲等多角度對唐宋詞的聲律特點進行了深入歸納總結;郭英德的《明清戲曲序跋纂箋》集4300余條序跋文獻,如同為戲曲研究搭建起四通八達的“文獻高架橋”。
曲學之“絕”,絕在它跨越文學與音樂的雙重維度。明代以來,能通此道者如鳳毛麟角。究其根本,就是研究曲學不僅需要皓首窮經的學術毅力,更需要通曉音律的藝術天賦。研究團隊從譯古譜、輯佚文、探本源三方面入手,力圖破解這道千古難題。
《魏氏樂譜》這部樂譜珍本收錄了漢魏至唐宋詩詞樂曲200余首,團隊精心破譯,使諸多千古絕唱重獲新聲。此外,團隊還完成了對乾隆年間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整理,20多年的研究,讓這部囊括6000余首詩詞曲樂的“詞山曲海”重見天日。
團隊的研究成果,匯聚成了2022年問世的《中國古代曲樂樂譜今譯》,全書包括宋代戲文卷10種、元代戲文卷6種56出、元雜劇《西廂記》卷4種、明清弦索時劇卷22種。
現在,研究團隊翻譯的曲樂譜已有7000余首(支),讓“詞可歌、詩可詠”的傳統重新煥發了生機。
據了解,文學院的古譜今譯成果,曾多次榮獲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古籍整理圖書獎一等獎等大獎。不僅如此,在師生的不懈努力下,譯譜成果還化作多種藝術形式:黑龍江大學的“風雅弦歌”項目,讓《詩經》古調重歸社會;網絡游戲《燕云十六聲》中三支唐樂的運用,使年輕玩家在虛擬世界中邂逅傳統;各地昆曲社采用的新譜,讓古典藝術在當代舞臺延續生命。
近年來,團隊還對日本珍藏的《五弦譜》《三五要錄》等唐樂古譜進行發掘整理,學術成果《日本唐樂古譜研究與補輯》出版在即。
如今,當《碎金詞譜》的旋律重新響起,當《九宮大成》的曲牌再度傳唱,河北大學的學者們用半個甲子的堅守證明:所謂“絕學”,不過是等待知音的文化密碼;所謂“冷門”,實則是尚未被充分認知的文化富礦。
(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劉文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