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河北正定古城南城門游覽。 張曉峰攝
熱浪擋不住人們的熱情。華燈亮起,河北正定古城更熱鬧了:五彩燈帶映照下,人們或漫步于古城墻上,或歡聚在古街區中,或嬉戲于陽和樓下。古老的韻味觸碰現代的繁華,迸發出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古城新生,非一日之功。正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古建藝術寶庫”之稱,現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館藏文物7000余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正定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文物保護措施,建立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制。
“2012年以來,我們對全縣文物全面‘摸家底’,進行大規模修復和保護,僅文物本體保護工程就實施了16項。”正定縣文物保管所項目科科長王素輝從事文物保護工作26年,見證了全縣文物保護的點點滴滴。“正定古城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后,縣內每處文化遺址、每座古建、每件文物均納入名錄管理,每家文保單位常駐一支巡查隊伍,每月開展一次集體巡查。”
《正定縣(正定新區)總體規劃及古城風貌恢復與提升規劃與實施》(以下簡稱《規劃》),涵蓋24項古城保護風貌恢復工程,不僅涉及文物本體的保護,還涵蓋了文物的“三防”工程和周圍環境的提升,于2019年底全部完工開放。讓正定縣副縣長王素剛印象深刻的是,“《規劃》的形成花了近3年時間,僅專家論證會就開了100多次。”
步入正定博物館展廳,“真定長樂”漢代瓦當、“安樂壘”五代殘碑……以時間為軸的游覽路線上,不勝枚舉的文物、圖文并茂的展示、形象逼真的特效,讓正定的古今變成眼前的圖景。
“通過展覽,我更加了解家鄉的歷史,也帶動更多人了解我的家鄉。”開元小學五年級學生房思曼,每逢周末便來做義務講解。如今,在正定博物館,像她這樣的義務小講解員有100多人。
不只在博物館,正定的古今更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恒州南街的悅樂園里矗立著一面青磚墻,墻面刻畫有正定古城墻的圖片與故事。“正定古城墻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青磚墻上的內容,市民張帆早已熟記于心。
在正定,古城文化融入群眾生活的煙火氣。古城歷史文化建設和古城游園建設相結合,街頭巷尾的閑置地塊,建成了一個個富有文化底蘊又兼具舒適體驗的口袋公園。一游園一主題,只要一有空,張帆便會帶著女兒一一打卡,“鍛煉的同時,讓孩子多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古建、古墻、古塔,不僅是歷史文化景區,還是天然取景地。”30歲的彭博文在正定縣經營漢服館。受益于古城的保護、旅游的發展,近年來,古裝旅拍正成為正定旅游的新名片。“來旅拍的游客越來越多,最多的一天店里接待100多人。”彭博文說。
古城“呵護”來古城的每一個人。正定持續改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在景區周邊建成多個直飲水免費供應點,安裝充電電源等便民設備,全縣4.48萬個車位“停車全免費”,設立上千個便民座椅,開通免費古城旅游觀光車……
“正定有一個值得自豪的歷史,正定將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人們對正定的未來充滿憧憬。既做好文物古建等保護,又挖掘古城歷史文化,鑒古知今,這座古城散發新的活力。
稿件原載《人民日報》(2025年07月12日 第 08 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