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天,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一場深層次觸及全球文明內核的對話,將為人類的未來打開更值得憧憬的畫卷。
當前,西方式文明沖突語境在國際輿論場的部分領域甚囂塵上。“大國的沖突”“修昔底德陷阱”等悲觀論調試圖將世界文明的交流格局拉入深淵,而部分霸權國家的現實操作,似乎也在極力響應這些話術。
歷史是曲折的,但必然是前進的。中國與世界各國有識之士提倡的文明對話,正收獲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贊賞。文明之間的對話,是人類社會穩步走向星辰大海的通途;非此即彼的對抗,則是走向零和深淵的歧路。孰是孰非,我們必須擦亮眼睛。
(7月7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文明互鑒浙江行活動開啟)
一
曾經,中國以“趕考者”姿態擁抱全球:加入世貿組織,學習規則、融入體系;舉辦奧運盛會,展示開放、傳遞友誼;建設“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共享機遇……每一次伸手,既是虛心的學習,也是真誠的傳遞。中國立足自身發展,努力嘗試與世界對話。
這份努力與謙遜,為發展贏得了越來越大的空間。當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北斗組網服務全球、高鐵縱橫連接山海,中國有了更堅實的底氣。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質,也促使中國積極主動地推動文明對話走向更平等、包容的方向。
這些年來,中國從“對話世界”的參與者,逐步成長為“世界對話”的倡導者: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廣邀賓朋,共商互鑒之道;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闡述“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東方哲理;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愿景,到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并務實推動其落地生根——中國正以獨特的文明視角和治理智慧,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著日益重要的方案。
尤其可貴的是,在當下某些國家固守“文明優越論”,將差異視作沖突根源、筑起對抗藩籬之際,中國選擇了“逆流而上”。我們堅信,不同文明唯有包容共存、交流互鑒,方能破解難題、共創未來。世界各地紛紛響應慶祝“文明對話國際日”的盛況,便是生動注腳:它有力地證明,真誠的文明對話能消融誤解的堅冰,在文化共鳴中消弭隔閡。
正如納米比亞前總統南戈洛·姆本巴前兩天在上海參訪時所說,在當下文明互鑒的意義在于,世界已經變成了地球村,只有學會彼此理解,才能避免更大的誤會,“如果我們不互相交流,不學習理解對方的表情,那么世界將永遠無法享受和平”。來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尼古拉斯·莫里斯也認為:“我們可以向眾多不同文明學習,也可以把我們的故事講給其他國家聽,雙向交流讓世界大同。”
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嘉賓在滬參訪 圖源:上觀新聞客戶端
二
文明之間的對話,又該以何種姿態來進行?有網絡觀點認為,既然選擇文明對話,就要放棄對一切矛盾和問題的把握;還有觀點認為,將文明之間的爭議和爭論,不加分辨地全部納入對抗的語境中。這些觀點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讓文明的對話更順暢,筆者認為有必要梳理好以下三對關系。
差異與共識。在某些西方國家主導的“零和博弈”之下,國際社會運轉了數百年時間,積累了各種地緣政治矛盾。有些矛盾還在殖民時代的“帝國心術”作用下,進一步激化。因此,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無須回避,也不能為了對話,就放棄對原則的堅守,全盤和稀泥。相反,更坦率地表達對存在分歧和問題的不同觀點,在雙方分歧的縫隙間求得更廣闊的共識,才是文明對話的目的和初衷。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就曾用“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為新中國打開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交往的新局面。
斗爭與合作。近些年來,面對霸權主義帶來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中國始終立足自身,冷靜應對。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這種理性的態度,既是大國擔當,也是發展自信。中國在堅定不移發展自身的同時,敞開懷抱造福世界,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進展新成就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新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從來不吃霸道霸凌那一套。迎難而上、敢于斗爭并不等于放棄合作,相反,以斗爭求團結,很多時候才能求得更高水平的團結。
小國與大國。文明之間的對話,也許有聲量體量大小的區別,但不該有道義上的差別。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對話。文明對話的核心在于平等互鑒,而非以體量論尊卑。文明之間的對話,要以全人類的格局、和平發展的道義為標尺,而不是以所謂的“從實力地位出發”來單方面地碾壓。像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多年來,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光明大道,2021年更是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證明不同體量文明完全能實現共贏發展。
6月5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文明對話國際日”紀念活動上,湖南昆劇團的演員表演《牡丹亭》選段 圖源:新華社
三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把文明的邊界描繪為“血腥的”。但是如果把歷史的維度延伸得更完整,人們會發現,人類文明已經從過去各種殖民與霸權的鮮血淋漓中走出來,正走向“所有文化享有同等尊嚴”的美美與共。
習近平主席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2024年6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決議,把每年6月10日定為文明對話國際日,這是中國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沖突論”的努力,是中國推動實現文明平等對話的實踐。
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無數次證明,中國對于文明對話的決心,源于對其中內涵的深刻理解和實踐。有過百年沉淪遭受殖民侵略的痛苦,才會懂得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的必要性;有過從一窮二白到走向世界的逆襲,才會珍惜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的機遇;有過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延續,才會領悟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答案。
文明對話帶給中國和世界的機遇,從坦贊鐵路延續到“一帶一路”,從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世界淘客人流擴展到中歐班列的“鋼鐵長龍”……交流帶來的繁榮和進步,是人類文明走向對話、摒棄對抗的堅實現實基礎。
也要看到,文明對話的進程并非一蹴而就。通過更頻繁的機制互動,在國際輿論場上突破“西方中心論”的枷鎖,讓全球南方國家獲得平等傳播權,才能凝聚更多的共識。建立更多元的“將心比心”的互鑒機制,讓文明對話的成果更多地轉化落地為具有現實意義的項目,才能讓文明對話在價值維度上更具有說服力。
文明如流水,潤物本無聲。對抗筑墻,對話架橋,文明對話的道路越走越寬,人類未來的前景才能越來越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