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灣區科創高地建設頻頻傳來新信號:科技部提出,將支持大灣區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教育部提出,要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
不難發現,多場高規格會議態度鮮明:聚焦“央地協作”,強調“三地協同”,目標則是讓大灣區在國際科技創新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好服務國家大局。
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形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比賽、人形機器人格斗大賽上,以極其“賽博”的風格展現“速度”與“激情”時,我們就更加確信,以具身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支撐力”愈加明顯,“科創密鑰”掌握在誰的手中,更是成了關鍵。
而現在,國家部委紛紛“出招”支持大灣區,這種“央地協作”背后是“聯動”在牽引,關鍵一招則在于掃除障礙、打破藩籬,提高區域協同能力。綱舉目張,大灣區率先建成我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藍圖更加清晰。
打破藩籬 創新要素如何破壁流動?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發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
今年6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在深莞(深圳-東莞)連接處,帶動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級科學片區加速成形。這一區別于傳統意義的科學聯盟,肩負著“雙城聯動、全域協同”的使命:它打破了深圳、東莞之間的行政邊界,加強深圳、東莞兩地科創資源共建、共享,形成科研、生活、交通“三圈融合”的創新生態,以此將深圳、東莞兩地高校、科研機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新技術企業匯聚起來,通過跨區域、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從“各自為政”走向“兩地協同、合作共贏”。這是大灣區科技創新“聯動、協同”的新注腳,更是央地協作背景下,地方主動創新的生動“化學反應”。
這也正是廣東始終堅持的方向。突破機制障礙、打破地域壁壘、走向創新協同。
在央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上,廣東提出“五個著力”,即: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著力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既強調深度融合,又強調激發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活力之源。
作為試點,深圳自有其重任在身,前海、河套等國家重點平臺先行先試的經驗可以推向全國,更能為廣東“舉全省之力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最為“近水樓臺”的經驗。而廣東通過系統性制度創新破解深層次障礙,承擔起加強頂層設計、打破行政壁壘的作用,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網絡的“連接器”。
當好“連接器”,并不容易?!皠撔乱亍蹦芊褡杂蓵惩鲃樱苯記Q定了大灣區三地的協同水平。
廣東全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突破5100億元領跑全國;粵產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總量超四成,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國95%,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
數據的背后,是廣東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闖勁,更是大灣區奮力建成“一點兩地”破“內卷”的勇氣。
前不久,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將打破企業、單位、區域、學科的界限,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和產學研之間的高效協同創新機制,鼓勵更多創新的主題按照市場的需求精準對接、自由組合。
從深莞雙城深化合作,創新要素不斷突破行政地域界限加速流通,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讓企業、單位、區域、學科的界限愈加“模糊”,我們看到的正是大灣區在科技創新領域含“新”量十足的探索。
算力賦能 科技創新如何激發更多可能?
7月3日,廣州市黃埔區首次將一場政策發布會開到了產業園區里。其中,針對人工智能產業對企業算力投入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并發放最高1000萬元“算力券”,著實讓在場的不少企業感到興奮。
算力為什么這么火?
在全球數字經濟浪潮奔涌的今天,算力,已成為驅動未來的核心引擎。從人形機器人全方位訓練,到低空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從空天探索開拓人類認知,到無人駕駛改變百姓生活,算力無處不在。一臺人形機器人如何才能更好與人類開展富有感情的對話?甚至是一臺智能音箱如何更好聽得懂人們的指令?簡單來說,都是依靠大量計算“訓練”出來的。
但是,曾經高昂的算力費用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例如,一套比較成熟的情感交互模型,訓練費用動輒上百萬元。中小企業要想搭上“算力”的大船,困難不少。
廣東瞄準這一難題,將算力進行“政策化”改造,打破了這一僵局。當算力變成可以拿來“消費”的券,大灣區創新、協同、開放的步伐就更加具象化。先是東莞宣布三年內要發放5000萬元算力券,對制造企業、軟信企業、高校院所等給予補貼,接著是珠海宣布設立總額最高5億元的“算力券”給予企業全方位支持……各地的算力“招商大戰”不可不說是激烈。當研發團隊拿著申請來的“算力券”,去數據中心“消費”,通過強大的算力結果指向,加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不僅降低了創新成本,還提高了創新效率。
可以說,將算力進行“政策化”改造,是大灣區以市場為導向,扶持各類科創主體的一次“精準滴灌”,它有效破解了以往算力供給和需求之間不均衡的矛盾,提升了算力的應用強度,強化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成功引導創新主體從“單打獨斗”轉為“協同共進”,以算力為橋梁,政策紅利與產業鏈實現了融合,創新生態更加完善和高效。
同時,當冷冰冰的算力變成“消費券”,以算力為代表的創新要素的流通性也自然而然顯現出來。2024年,廣東發布《“粵算”行動計劃》,勾勒出了大灣區算力建設的精細路線圖,以廣東韶關為中心,廣州、深圳等城市為節點,高效協同的算力網絡正在加速形成。這既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強大支撐,更是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底座。
“人才鏈”激活“創新鏈” 灣區科創如何形成“活力閉環”?
科技創新的突破,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苦心孤詣,更少不了人才的支撐。
當夜幕降臨,港珠澳大橋上依舊川流不息的車燈,勾勒出粵港澳三地人才奔涌的軌跡,映照著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蓬勃活力。“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兩周年,今年通過珠海公路口岸入境的單牌車突破100萬輛大關,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6月30日,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一周年:累計3100萬車次,日均8.6萬輛……只需看深中大橋上的車流光影交織,便知道,那折射出來的正是大灣區人員流動、人才交流的璀璨光譜。
在另一邊,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才招聘會如火如荼。在廣交會展館,“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提供超120萬個崗位,舉辦招聘活動4000余場,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產業精準匹配高精尖人才。
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以“政策工具箱”破解人才流動壁壘,大灣區正在探索建設一種多層次引才體系,這無疑是科技創新的必需“血液”,更是將大灣區塑造成為全球科創生態新范式的“源頭活水”。
從企業吸引人才,到廣東主動輸送人才。一“引”一“輸”間,勾勒出大灣區“人才鏈”與“創新鏈”雙向奔赴的“活力閉環”,更是精準打通了創新人才鏈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從“央地共建”的頂層擘畫,到“三地協同”的機制破壁,粵港澳大灣區正以破浪之勢勇立全球科創潮頭。我們應當堅信,大灣區不僅能夠率先建成我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能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成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極”。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