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ㄒ曨l腳本:劉杰 視頻拍攝:張文進 視頻剪輯:劉昀)
(海報設計:梁玉)
記者 劉杰
六月的太行山深處,郁郁蔥蔥。石家莊井陘縣洪河漕村的將軍路旁,一簇簇栽在缸里的花草隨風輕舞。83歲的村民徐鐵鎖拄著拐杖,在聶榮臻元帥指揮部舊址前駐足。院中那株虬枝盤曲的石榴樹,在明媚的陽光下,將斑駁的影子投在青石上,仿佛在訴說著1940年那個驚心動魄的夏夜。
隱秘山坳里的戰略中樞
這個被山梁環抱的村子,至今保留著完整的太行山古村落肌理。進村的山路,如今已被拓寬硬化并更名為將軍路。沿路而上,村頭一處看似普通的農家院靜靜佇立著。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時光仿佛倒流回85年前——這里曾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前線指揮部,也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正太鐵路破襲戰的重要決策中心。
1940年,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實施“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將根據地分割成塊、徹底摧毀。當時,橫貫太行山脈的正太鐵路,是日軍連接晉、冀、魯最重要的“大動脈”,也是日軍對根據地進行分割封鎖、掠奪礦產最重要的交通線。而井陘煤礦——因為曾是中國三大煤礦之一,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也淪為日軍掠奪的戰略要地。
為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以破襲敵人交通線為重點的百團大戰。憑借靠近山西地界的有利位置和“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越地形,洪河漕村成為這場戰役前線指揮部駐地。
百團大戰聶榮臻指揮部舊址院內石榴樹和石刻棋盤依舊。張文進 攝
如今,這座見證歷史的小院仍保持著當年的模樣。院中那棵兩百多歲的石榴樹依然花開似火。在繁茂的石榴葉下,那方曾陪伴聶帥于戰事間隙的石刻棋盤,在風雨的洗刷下愈加拙樸。
院中正房為作戰室,陳列著當年聶帥指揮作戰時使用過的長桌、圈椅以及馬燈等物品。正房西側小屋是聶帥的起居室,一處“戰略防空洞入口”指示牌似乎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的嚴酷。
“掀翻鐵軌,炸掉橋梁!”1940年8月20日夜,一顆顆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八路軍以八個團的兵力,在正太鐵路向日軍發起進攻。
“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睉鹗總儗﹁F路、公路開展大規模破壞,日軍的車站、據點被一個一個拔除。割電線、拔道釘、取枕木、拉鋼軌……鐵路沿線的民兵和民眾也加入了戰斗?!澳信仙俣枷律?,小孩大人組成團,女人頂個男人干,拆軌破路割電線,枕木燒著冒狼煙……”僅這一階段作戰,使日軍正太路大部被破壞,交通完全中斷。
百團大戰聶榮臻指揮部舊址門前的支前碾。張文進攝
歷時四個多月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具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極大提振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新時代的紅色傳承
硝煙散去,洪河漕村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那段歷史,也從未被人遺忘……
“那場戰役后,村子里有6個人跟著部隊走了,只回來了1個?!焙楹愉畎賵F大戰紀念館館長李春明說,這個人就是籌建百團大戰井陘展覽室的6位老人之一——許永堂。
為讓后代記住這段歷史,從1984年開始,洪河漕村的李化民、李化瑞、許永堂、李景堂、李風、李化卿六位老人自籌資金買下百團大戰指揮部舊址所在的農家院,收集聶帥曾使用過的桌椅、馬燈,以及戰士們打過日軍的吊雷、石雷、獵槍等實物,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間戰史展室——百團大戰井陘展覽室,義務擔起守護紅色歷史的責任。
這六位老人中,有的參加過百團大戰支前工作、有的參加了八路軍。年齡最小的李風當年是兒童團團長,帶領全村兒童為指揮部站崗放哨。
“都是一個村的,他們當中,有的我喊爺爺,有的我喊伯伯……”李春明指著六位老人的合影說。
2004年,三位老人因病先后去世,剩余的三位老人也因年高體弱不能繼續管理紀念館。同村的李化璟退休回到村里后,接過義務守護紀念館的接力棒,成了這里的館長、講解員兼清潔工,從無絲毫懈怠。
2005年在聶榮臻指揮部舊址的附近,又建起了一座新的紀念館,組成了現在的洪河漕百團大戰紀念館。 2022年,李春明接替了父親李化璟在紀念館的所有工作,像當年挺身而出的父親一樣。2023年,李化璟——這位義務守護洪河漕百團大戰紀念館近20年的老人離世。父親走后,在每一場講解與每一天守護中,李春明愈加理解了父親。
采訪時,李春明的電話鈴聲不斷,都是預約參觀的。
“新舊兩個館講下來得兩個多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5個團?!倍褚涯赀^七旬的李春明,聲音洪亮,精神矍鑠,經常吃住都在館里。
如今的洪河漕村,道路整潔,房屋錯落有致。綠樹蔭蔭,鮮花盛開,點綴著這個如畫般的小山村。而這座位于深山里的紀念館,也在三代人的守護中,迎接著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